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花妒(Lateolabrax japonicus),又稱七星鱸、海 鱸,為廣溫、廣鹽性兇猛的肉食性經濟魚類,是海水養殖的主要種類。在養殖中,花鱸具有生長快、病害少、適應廣、價格高、效益好等特點,目前國內外花鱸養殖都呈上升趨勢。近幾年,山東省一些地方將花鱸經人工馴化后,在淡水中進行養殖,取得了成功。
1 生物學特性
1.1 形態特征 花鱸屬鱸形目,?科,花鱸屬,身體延長、側扁,具相連的兩背鰭,第一背鰭由7根硬棘構成,第5條棘最長,第二背鰭具一根硬棘和7~8根鰭條。口大,傾斜,下頜長于上頜,上頜骨長,末端至眼后下緣。兩頜、犁骨、腭骨上均有細牙。前鰓蓋骨后緣具細鋸齒,后角有大棘1個,下緣向后下方有大棘3個,鰓蓋骨具棘。體被櫛鱗,上有若干黑色斑點。
1.2 食性 肉食性魚類,食欲旺盛,成魚主食為槍烏賊、鷹爪蝦、新對蝦、褐蝦、糠蝦、磷蝦、對蝦、黃鯽、鯷魚、青鱗魚、蝦虎魚等;幼魚長2~3cm時,以糠蝦和端足類(鉤蝦、蜾羸蜚、蜮等)為主食;14~20cm時 以蝦類為主食,也攝食一些小型魚類;17~30cm時, 以魚類為主食,兼食一些大型蝦類。
1.3 生活習性 廣鹽性魚類,在5‰~38‰的海水中均能生存生長,經馴化后也可在o.5‰以下的淡水中生長。花鱸還是廣溫性魚類,適溫范圍為0℃-33℃,最適14℃~25℃。花鱸生長很快,1齡魚體長可達230mm,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采用池塘稀養,只要餌料充足,當年可達500g左右。
1.4 繁殖習性 性成熟年齡雌性為3齡。雄性為2齡,其產卵期北方為9~10月,南方11~12月,產卵溫度13℃~21℃,最適溫度北方偏低為14℃~16℃,南方較高為18℃~20℃。產卵地點為河口相鄰海區的近岸相對高鹽區。
1.5 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國從南到北的海岸水域以及朝鮮、日本沿海均有出產。其稚、幼魚早春進入沿岸或內灣,春、夏季即棲息于內灣或咸淡水處覓食,甚至可溯河入淡水中育肥;秋季隨水溫下降,再降河進入深海中越冬。該魚無長距離洄游習 性。
2 淡化養殖技術
2.1 夏花淡化 花鱸的淡化從夏花開始,一般淡化期為7~10天。具體作法是:從沿海地區購進花鱸夏花后,放入盛有與購苗地區相同鹽度海水的水泥池中暫養。待其適應新環境后,每天抽掉一部分池水,然后加入等量的淡水,使其鹽度稍有下降,但下降范圍不得超過4‰。在此期間,要不斷給水池充氧,同時適量投喂新鮮魚肉。大約經7~10天的淡化,魚池水的鹽度在0.5‰以下后,穩定適應兩天,再將夏花魚苗移入池塘中進行魚種培育。
2.2 魚種培育 魚種池選擇667m2左右的池塘,水深1.0~1.5m。放養前半月要進行清塘消毒,注水60cm,待毒性消失后,每667m2施發酵糞肥150~300kg,7~8天后魚苗下塘。下塘密度為10~15尾/m2夏花。魚苗入池后每天加高水位10cm,直至水深1.0~1.5m。下塘后,要通過人工誘食、馴餌使其逐漸轉食。投餌時先用工具拍打水面,以引起魚苗的注意,然后慢慢將人工配合餌料均勻潑灑投喂,以保證夏花都能吃飽。待花鱸個體逐漸長大、活動能力增強后,還要逐漸馴化其定點攝食。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8%~10%。強化培育期間,因魚苗放養密度大,所以要特別注意水質調節,防止缺氧和水質變化,及時加注新水。夏花經1個月左右的強化培育,體長可長至 9cm,即可轉入成魚養殖。
2.3 成魚養殖
(1) 池塘養殖 池塘面積以1500~5000m2為宜,水深1.5~2m。池底少淤泥,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池塘清整、消毒、施肥同常規淡水養魚。每667m2放養9cm左右魚種1000~1200尾,還可搭配尾重250g左右的花、白鰱50尾,以調節水質。花鱸性情兇猛,餌料投喂不足時會相互殘殺,因此提供新鮮、適口、充足的餌料是養好花鱸關鍵。成色養殖可以投喂鮮野雜魚和冰凍海鮮為主,馴化好的魚種也可以投喂配合飼為主。魚種剛入池時,投餌時全池投喂,以保證所有魚苗均能攝食到足夠的餌料,2~3天后逐步減少投喂點,逐步將魚種馴化至定點、定時攝食。2000m2以下的小池塘設投喂點l~2個,2000m2以上的大池塘設投喂點2~3個;每天投喂2~3次,日投餌率為存池魚體重的6%~12%,隨花鱸重的增加日投餌率逐漸減小,11個月后為3%。投飼采用拋投法,投飼技術歸納為“中間快,兩頭慢”,開始時慢拋少投,當魚群集群爭食時快拋多投,待80%以上的魚吃飽后應慢拋少投或停止投喂,每次投喂約需30分鐘。池塘養殖期間水質要求清新無污染,溶氧保持4毫克/1以上,透明度30cm左右,定期用生石灰化水消毒水體,改善水質。高溫季節,注意保持較高水位。
(2) 網箱養殖 養殖網箱網目多為2.5~3cm,網箱規格多為2m x 2m x1.5m 或5m x 5m x 2m。框架為粗毛竹,框架四角連結泡沫浮球為浮子支撐箱體,沉子用磚塊結于網箱下四角。網箱設置在水位穩定、水質清新、向陽背風、無污染的水域,呈“一”字形排列,箱距2~3m,行距15~20m,箱底距水底至少0.5m。魚種放養密度為100尾/m3。同時,適當搭養一些副食性魚類,以充分利用餌料和防止藻類阻塞網眼。飼料可以膨化飼料為主,適當補充投喂少量新鮮小雜魚,膨化料與小雜魚比例以7:3或8:2為宜;也可以鮮野雜魚和冰凍海鮮為主。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水溫高低和魚類活動狀況、攝食狀況而定。夏、秋季水溫高、日投飼率為4%~8%,而冬、春季水溫低,日投飼率為1%~3%,每天投喂3~6次。投飼技術也遵循“中間快,兩頭慢”的原則。日常要勤觀察、勤檢查、勤檢測、勤洗箱和勤防病,耐心細致投餌,防止大風、洪水、污染、人為意外事故發生。
2.4 魚病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每月定期潑灑一次強氯精(0.3g/m3),預防疾病發生,并定期調節水質。如發生水霉病,可用小蘇打、食鹽合劑各400g/m3潑灑,或用2克/m3亞甲基藍潑灑治療,隔天再用一次;如發生寄生蟲病,以0.7g/m3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或20~30g/m3福爾馬林溶液治療;細菌性疾病可用o.3~o.5g/m3強氯精潑灑,同時用土霉素、阿維菌素、環丙沙星、潔霉素等拌入料內,連續投喂4~5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