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眼斑擬石首魚(Sciaenops ocellatus)俗稱美國紅魚(red flsh)、紅擬石首魚、黑斑石首魚、黑斑紅鱸、斑尾鱸(spot—tail bass)、紅鼓魚(red dNm)、海峽鱸(channelbass)等,屬鱸形目、石首魚科、擬石首魚屬,系暖水性、廣溫、廣鹽、溯河性魚類。原產于美國東南海岸,我國臺灣和青島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別引進此魚,目前已在我國南方以及北方部分地區大面積養殖,是池塘和網箱養殖的優良種類。本文簡要介紹眼斑擬石首魚全人工育苗技術。
1 親魚成熟及產卵量
1.1 親魚成熟 眼斑擬石首魚性成熟一般要4—5齡,全長為305-750mm,雄魚的性成熟往往早于雌魚。在自然水域中,眼斑擬石首魚的繁殖季節為夏末至秋季,產卵時自然水溫為22.0℃-25.2℃。但是,在人工控光、控溫的條件下,可以保證眼斑擬石首魚常年連續產卵。親魚出現產卵征兆的表現為,雌魚腹部明顯膨大,體色開始變深(呈黑褐色),胸紹顏色變淺;雄魚側線上方的體色變深而鮮艷(呈紅棕色)。雌雄魚不斷追逐、觸碰并活躍繞池邊游動,間歇發出低沉的“咕咚、咕咚”的聲音。
1.2 親魚的產卵量 劉洪杰等(1998,1999)研究發現,2尾4齡的眼斑擬石首魚(體重5.0—6.0kg)于1995年9月自然產卵2.5x105粒;1996年分3次共計產卵2.3x106粒;1997年分8次共計產卵5.4x106粒。而C.R.Arnold(1988)的研究結果頗為驚人:2條雌魚從1980年8月—1987年6月的7年時間里,共計產卵360次,總產卵量為2.5x108粒。其中自1980年8月至1981年12月,共產卵136次,平均每月8.5次,或3.5天產卵1次。每次產卵量為5.0x104-2.0x106粒,平均4.0x105粒。
2 受精卵和幼體發育的形態特征
2.1 受精卵眼斑擬石首魚的受精卵為非粘性端黃卵,圓形,浮性。過熟卵和死卵沉入水底。卵膜薄而表面光滑,無色透明,卵受精后受精膜舉起出現卵周隙,大小為卵徑的1.5%左右。卵黃勻細,卵徑0.89—0.98mm,平均0.95mm,一般含有一個透亮的油球,少數有2個油球,油球直徑0.26-0.31mm,平均0.28mm。在25.0℃的水溫條件下,受精后1.5h,受精卵分裂完全,進入桑椹期;12h后,早期胚胎形成,20h發育成完整的胚胎,23—24h開始孵出仔魚。
2.2 仔魚期韌孵仔魚通體透明,沒有鱗片。體長(吻端至尾柄基部)1.7mm左右,有一大卵黃囊,在囊后端有一卵黃球。仔魚頭部向下懸浮于水中,間或擺動身體在水中游動。孵出后48h的仔魚在水中已接近平游,彈跳能力強,反應敏捷,復眼已形成,油球所剩無幾。腹部收縮接近正常,腸胃管彎曲,肛門已開口于體外,不久即開口攝食輪蟲。6-10d的健康仔魚體長4.0—5.0mm,外觀呈黑色,有避光性,白天幾乎全部沉于水體中下層。此時,體形開始變粗,游動能力顯著增強,開始攝食鹵蟲無節幼體。仔魚17-18d時,體長已達8.1-10.0mm,各鰭已完全成形,外觀呈成色體形,發育進入稚魚階段。
2.3 稚魚及幼魚期 由于運動器官已發育完善,稚魚游動速度加快,反應敏捷,攝食量增大,生長速度加快,白天有明顯的集群行為,具有趨光性,多分布于水體中上層。隨著體長和口裂的增長,攝食顆粒要加大,可投喂一些橈足類、枝角類、鹵蟲幼體及魚蝦肉糜等。大約經一周左右的培育,稚魚體長可達20mm左右,完整的成年型魚鱗開始發育,將進入幼魚期。當魚體長達25mm左右,成色型鱗片形成,魚苗間有互殘現象和附壁現象。幼魚攝食兇猛而迅速,攝食量大增,應多投喂人工代用餌料、大鹵蟲、魚蝦貝肉糜等。此時的魚苗對溫度、鹽度等環境的忍受力增強。幼魚經大約一周的培育體長可增至30mm左右,此時便可降溫培育,作為商品魚苗出售。
3 受精卵孵化和幼體培育技術
3.1 受精卵孵化 用流水法將受精卵收集于網箱中,再移至孵化網箱中孵化。孵化網箱以80目篩絹及鋼筋制成,呈圓柱形,容積為0.45m3,將其置于圓柱形水槽中(容積1.0m3)。沙濾海水在預熱池中調溫后保持25.0℃,經導管不斷流入孵化網箱,控制流量為2—3m3/h,孵化網箱的底部置一氣泡石,保持微充氣。第20—24h,陸續孵出仔魚。將仔魚計數后移至培育池培育。
3.2 仔魚培育 初孵仔魚的培育密度為(2—4)x104尾/m3。培育池首先加入2/3體積的沙濾海水,同時接種并保持水中小球藻細胞密度為(20—30)x104/mL。培育池每5m3水體放置1個充氣石,并保持微充氣,水溫保持25.0℃—26.0℃。第二天按1-3個/mL的密度向池中接種輪蟲;第三天仔魚開口攝食,每天分2-3次投喂輪蟲,保持輪蟲密度3-5/mLo輪蟲在投喂前需以(1500-2000)x104/mL的小球藻和0.1g/L的烏賊肝油強化培養12h后投喂。開始1周內不換水,只需每天添加適量新鮮沙濾海水。培育7-8天,開始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濃縮后以0.1g/L的烏賊肝油強化12h),投喂量保持0.4—0.8個/mL,并以80%以上的仔魚腸道內餌料量達到或超過2/3體積為準。日換水1/3-1/2。每1-2天吸污1次。避免光線直射。
3.3 稚魚培育 進入稚魚階段后,應立即分池,其密度為2000-3000尾/m3。分池前須將池底污物吸凈,再將池水排放至20—30cm,用60目篩絹制成的網片將魚集中后,小心舀入水桶里,迅速放入其它池中。因稚魚體表尚未被鱗,極易受傷,分池時必須帶水操作,切忌用網撈,否則會造成稚魚大量死亡。稚魚階段應繼續投喂鹵蟲無節幼體,也可以通過餌料馴化,以微顆粒商品飼料代替。餌料應少投、勤投,投餌量根據攝食情況適量增減。根據水質情況每天換水1/3-1/2,充氣量適當增大。每天吸污1次。在稚魚轉變為幼魚前數日進行1次倒池。仔魚后期及稚魚階段有很強的趨光性,夜間不宜長時間燈光照射,以免仔、稚魚集群缺氧。
3.4 幼魚培育 幼魚階段餌料以微配合餌料為主,后期可根據水質條件投喂魚蝦肉糜。魚蝦肉糜以新鮮魚蝦加工而成,分早、晚2次投喂,投喂量以魚體重4%-6%計算,并根據攝食情況作適當調整。換水量每天保持2。3個全量或常流水。每天吸污1-2次。當幼魚體長達25.0-30.0mm時,即可作為商品魚苗出售放養。
3.5 注意事項 a.仔魚第一危險期:陳樸賢等(1999)研究發現,在仔魚發育過程中,孵化后5日齡發生較大規模的死亡,據此認為這是仔魚發育的第一危險期,因為5日齡卵黃囊、油球已完全消失,由內源性營養轉換成外源性營養,如果在混合營養期攝食不好或營養不足,就會造成大量仔魚死亡。眼斑擬石首魚孵化的仔魚體長小,卵黃囊和油球含量少,吸收消失很快,混合營養期短暫,前期培育應注意及時提供適口的餌料和營養,保證前期仔魚有較高的存活率。b.理化因子的影響:溫度是影響眼斑擬石首魚人工育苗的主要因素。據報道,眼斑擬石首魚適宜的孵化溫度為22℃—30℃,最適溫度25℃—27℃;魚苗生長發育速度與溫度有關,在適溫范圍內,成活率隨水溫上升而提高。鹽度對眼斑擬石首魚魚卵的孵化和24h仔魚的存活很重要,適宜鹽度25‰—35‰,最適鹽度28‰—32‰,高鹽和低鹽都會降低孵化率,而對2周后魚苗的影響不顯著。水質要求總氨量小于10mg/dm3,D0大于3.0mg/dm3,PH值控制在9.4以下。
4 病害防治
4.1 眼點淀粉卵渦鞭蟲病 眼點淀粉卵渦鞭蟲是一種繁殖力、致病性很強的魚類細胞外寄生蟲。在22.0℃-28.0℃,有機物含量高的海水中容易大量繁殖。發病后若不能及時控制,在3—5天內會造成魚苗的大量死亡。發病大多出現在2.5-3.0cm的幼魚階段。發病魚苗的特征為食欲明顯下降,活力降低,一些魚苗不集群,并在池邊、池角水域長時間不游動,嚴重時魚苗的體色變黑,幾乎不攝食,有的在水面緩慢游動,反應遲鈍、呆滯,開始出現死亡個體。眼點淀粉卵鞭渦蟲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要保持水質的清新,在幼魚階段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換水量。將水溫降至 22.0℃以下也能有效抑制病情。用100mg/L漂白粉對育苗池及育苗器具進行消毒和用0.5mg/L的硫酸銅對幼魚進行數小時的藥浴均有較好的預防效果,1.0mg/L的硫酸銅在1h內能殺死大部分眼點淀粉卵渦鞭蟲的孢子蟲,但對孢子囊無作用,待孢子蟲孵出后, 硫酸銅才會起作用,因而須根據病情連續使用硫酸銅3-7天。
4.2 鰾閉腔癥 在仔、稚魚階段,常發現一些仔、稚魚浮游在水面,這些苗生長緩慢,魚
體瘦小,體色轉黑,攝食很差或不攝食,最后逐漸死亡。經檢查發現為鰾無充氣和脊椎彎曲。實驗表明脊椎彎曲發病于鰾無氣體的閉腔個體,而鰾閉腔則因為仔魚后期吸入表面空氣的機能受到阻礙,導致的原因是在仔魚有氣管期充氣量太大和營養不足。因此預防措施為在仔魚后期加強營養,避免充氣太足。
4.3 爛尾病 眼斑擬石首魚幼魚相互殘食比較嚴重,特別在餌料不足的情況下,可很明顯地見到追逐噬食尾巴的現象,因此幼魚的爛尾病比較嚴重。這也是造成成活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怎樣避免殘食,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