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根據鱖的繁殖特點與生長習性,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人工飼養鱖,以滿足社會需求的生產過程。鱖為淡水中的名貴魚類,在中國分布極為廣泛,除青藏高原外,南北各水系中均產,尤以湖北省的洪湖、梁子湖,湖南省的洞庭湖以及江西省的鄱陽湖盛產。鱖養殖始于20世紀3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努力,至80年代末,已基本上完善了從人工繁殖苗種培育至成魚飼養的全人工養殖工藝技術。
人工繁殖
冬季開始用專池培育親魚,需投適量餌料。開春以后,加強管理,增加投餌量。進入繁殖季節,選性腺發育良好、體重500-1000克的雄魚和體重500-1500克的雌魚作催產用親魚。此時,雌魚體腹部柔軟,膨大明顯,生殖孔紅腫向外突出,呈“一”字形,輕壓下腹則有少量膠狀物和淡黃色卵粒流出。雄性泄殖孔圓形,腹部膨大不明顯,輕輕擠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若實行人工催產,可使用PG(鯉魚腦垂體)與HC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混合物,或LRH-A(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與上兩者的混合物或三者混合注射:1、PG1.5-2毫克加HCG1000IU;2、PG10毫克加LRH-A300微克;3、HCG2500IU加LRH-A200-400微克;4、PG5毫克+HCG500IU+LRH-A50微克注射部位為胸鰭基部。若采用自然產卵,可將流向注射后的兩性親魚(雌:雄=2:3)放入產卵池或環道內,適當沖水。若人工產卵,則須將發情的鱖捕起,將卵擠入盆內,滴入少量精液。在水溫21-25攝氏度,流速10-20厘米每秒條件下,經43-62小時孵化;26-28攝氏度經36小時孵化;30攝氏度經32小時脫膜。約經50-103小時卵黃耗盡,開始轉入外源性營養階段時,應及時投喂適口餌料魚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