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丁魚歲 (Tinca tmca)隸屬于鯉科、雅羅魚亞科、丁魚歲 屬,廣泛分布于歐洲內陸、河流、湖泊,我國醞分布于新疆的布爾津地區。1999年,山東省濟南市淡水養殖科學研究所從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引進丁魚歲 苗種2000尾,經過3年的養殖試驗,對其生物學特征及養殖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 口小,端位,口角處有1對短須。咽齒1行,側扁,齒面中央有一溝,齒端略呈鉤狀。體側扁,鱗細小且排列緊密,尾鰭平直或微凹。體背部淡黃色或黑褐色,腹部灰白,各鰭灰黑色。
2.食性 雜食性,可食水底腐敗的有機物。魚苗階段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人工養殖可投喂各種商品配合飼料,體重30g以上經馴化可攝食顆粒飼料,并且集中搶食。
3.生活習性 喜歡生活在水草茂盛、溶解氧充足的江河、水庫、湖泊中,耐低溶解氧。低棲下層魚類,常活動到水面覓食。皮膚具有呼吸功能,離水可長時間不死亡。最適生長pH值為7-10,生存水溫1℃—4℃,適宜生長水溫為22℃-28℃。冬季魚體鉆入池底泥層越冬。
4.生長 在天然水域中產量不大,最大個體約7.5kg。人工養殖2年體重可達500g,當年幼魚一般可達50g-80g,商品魚規格一般為300g—800g。
5.繁殖習性 與鯉魚相似,性成熟年齡為2年—3年,可在自然條件下產卵,產卵溫度為20℃-26℃。新疆地區一般5月份~7月份水溫21℃-25℃時親魚發情產卵。
二、繁殖與孵化
1.雌雄鑒別 生殖季節,雄性親魚腹鰭較大,呈半圓形;雌性親魚腹鰭較小,生殖孔外突,呈桃紅色。
2.自然繁殖 條件適合,則在長有水草的池塘中自然繁殖。5月份—7月份,親魚性成熟,水溫20℃-26℃下發情產卵,粘性受精卯附著于水草或池壁上,2天~3天可自然孵化出魚苗。
3.人工催產 通過人工注射催產激素促熟排卵,一般雌性親魚每千克魚體用量LRH—A計20ug-30ug,或者用HCG計1000IU-1200IU,雄性親魚劑量減半,一次注射即可。
挑選成熟親魚,雌雄比例1:1.5,注射催產激素后移人產卵池,在微流水刺激下,經15小時-20小時親魚發情后布置魚巢,待魚巢布滿受精卵后將魚巢放人孵化池。水溫22℃-24℃條件下,16小時-18小時稚魚破膜,孵化出魚苗。也可進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經過人工脫粘后放人孵化環道或孵化缸中孵化。
三、苗種培育
1.水花培育 培育池2畝—3畝為宜,水深1.5m左右。放養前應施用有機肥,確保有足量的浮游生物作為開口餌料。每畝放養水花10萬尾-20萬尾,根據水質水色每天潑灑適量豆漿,透明度保持10cm-15cm即可。
2.魚種培育 培育池中放養體長2cm-3cm魚苗,放養密度6000尾/畝-8000尾/畝,要求魚苗規格一致。餌料供應以培育浮游動物為主,前期投喂適量魚粉或酵母粉,以其吃盡為宜。規格達到體長5cm以上后,可馴食顆粒飼料。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要求32%—34%,并實行定點、定時、定量投喂。經過5個月—7個月養殖,魚種規格可達到50g/尾-80g/尾,畝產量達到200kg。
四、成魚養殖
1.精養 池塘面積3畝—5畝,每畝放養體長8cm-15cm的魚種1000尾—1500尾,投喂含粗蛋白28%-32%配合顆粒飼料。施主肥時,有機肥與無機肥可結合使用,但要注意調節水質,適時加注新水。精養時不宜混養鯉、鰱、鳙等食物競爭激烈的魚類,可適量混養草魚,經5個月—7個月養殖,畝凈產可達到400kg-700kg。
2.混養 在主養鯉、草魚、羅非魚等的池塘中混養丁魚歲,可以替代鰱、鳙魚,以清理塘底剩余殘食,并攝食水中浮游生物。但不宜與鰱、鳙魚同時混養。每畝池塘混養丁魚歲 50尾—150尾即可。
五、病害防治
丁魚歲 魚抗病力強,病害少,魚苗期成活率可達85%,成魚期成活率可達98%以上。常見病主要有爛鰓、腸炎、癤瘡、腐皮等疾病,治療方法可參考常規魚類病害的防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