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水池的大小和形狀。水池的大小無特別限制,一般在10-50立方米之間,水深1.2-1.5米。過大不便管理;過小則水質易變化,不利魚苗生長。形狀多為圓形和方形,但以圓形效果較好,故方形池一般將直角抹圓。
2、受精卵、孵化仔魚的投放。直接投放上浮卵或投放孵化后的仔魚,密度為2-6萬粒/立方米。投放前,先注入半池過濾海水,之后每天添水10%,至滿池時再換水。
3、餌料。整個育苗過程使用的餌料有小球藻、輪蟲、鹵蟲無節幼體(橈足類、枝角類)、人工配合飼料。小球藻主要作為輪蟲的餌料,同時又可改善培育池水質,從仔魚開口至40天內添加,密度為每毫升育苗水體50-100萬細胞。輪蟲作為仔魚的開口餌料,在開口前一天添加,添加前需經約6小時的營養強化。當仔魚培育至15天后,即可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投喂前同樣需經營養強化。為了不過分依賴生物餌料和降低生產成本,方便管理,在仔魚孵化后10-15天使用微粒配合飼料,以便馴化其適應性。
4、日常管理
(1)投餌。孵化后的仔魚一般在H3(孵化后的第三天,其余類推)的上午眼色素全部出現,肛裂發生,下午發生口裂;H4少量仔魚開始攝食;H5全部仔魚攝食。此時魚苗空腹與否,對以后魚苗培育的成活率有直接影響。因此應對仔魚的攝食加強觀察,及時調節輪蟲的投喂量。
配合飼料的投喂量,應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根據魚苗的實際攝食情況適當增減,避免殘餌污染水質。同時,要根據魚苗生長發育而轉換餌料規格。但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石斑魚種苗培育使用的配合餌料營養不全面,只能做生物餌料的輔助餌料使用。在變態期,仔魚如果不能充分攝取均衡的營養,體色就會變黑,俗稱“黑仔”,這類仔魚體質較差,容易感染疾病。
(2)水質環境測控。為了有效地控制培育池的水質,每天上8:00和下午5:00進行水質測定,測定項目有水溫、鹽度、pH值、光照等。魚苗培育的水溫應控制在25-30℃;鹽度25-32‰;pH值7.8-8.8;光照500-3000米燭光;溶解氧5.0毫克/升以上;硫化氫0.01毫克/升以下;氨氮0.05毫克/升以下。
(3)池底掃除。在魚苗投放的一個星期后進行,國內多采用人工虹吸方法,有條件的地方也可用自動底掃除機進行。一般情況下,只投喂輪蟲時,2-3天進行一次;如開始投喂配合飼料,則要根據情況至少每2天一次。底掃除的目的是清除沉積池底的殘餌和魚苗死尸,以保持水質良好。
(4)換水。培育初期的一個星期可只添不換,當水位升至育苗池最高上限時開始換水。最初日換水量為20%,之后隨著魚苗生長和水質測定情況而逐漸加大換水量。
(5)魚苗分選。魚苗經過約一個月的培育,背鰭和腹鰭的長棘已經收縮,側線出現,變態為稚魚,魚苗的形態與成魚無異,全長為25毫米左右。此時由于魚苗活力出現差異,在適口餌料供應不足時,魚苗發生自相殘殺現象。故應及時用魚篩分選,將不同規格的魚苗分池培育,以提高成活率。
此外,管理人員日常應注意觀察仔、稚魚的攝食、活動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采取對策處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