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日韩国产另类,香蕉碰碰人人a久久动漫精品,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精品,成人在线激情视频,海外加速器试用三天

首頁 | 水產新聞 | 獨家專題 | 漁商阿里 | 漁資團購 | 水產人才 | 市場行情 | 水產技術 | 對蝦網 | 會議展會 | 水產視頻 | 水產論壇

企業推廣

  • 資訊
  • 技術
  • 產品
  • 企業
  • 招聘

搜魚高級搜索對蝦  羅非魚  金鯧魚  草魚  石斑  泥鰍  黃鱔  海參  小龍蝦  鰻魚  大閘蟹  

中國水產論壇
當前位置:首頁 > 水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魚類 > 技術綜合 > 正文

銀魚的移植與捕撈技術(一)

發布時間:2004/1/15 15:18:00  來源:  編輯:南方漁網  我來說兩句我來說兩句(0)
旺旺好漁資電商平臺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銀魚的移植與捕撈技術 一、概 述 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內外市場對名特優水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長,因此, 大力發展名特優水產品增養殖,已成為我國水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銀魚是棲居于大中水面暢水區的野生小型經濟魚類, 以肉嫩味美、營養價值高而著稱,是我國名特優水產品之一, 多年來一直享譽國內外市場。我國內陸水域面積廣大,其中湖泊、水庫等大中型水體面積約1.4億畝,且大多水質優良,餌料資源十分豐富。但我國漁業大部分仍處于低產低效益狀態,水體生產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漁業增產增效潛力很大。利用其優越水質條件和天然餌料資源的優勢,增殖銀魚資源,發展銀魚漁業,已越來越受到水產界的重視。 多年的實踐證明,銀魚移植馴化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快、 效益高、方便易行的資源增殖技術。經一次性移植投入,收到漁業效果后,只要有計劃地合理利用資源,不需每年魚種、餌料、設施等的投入,就可持續受益。銀魚產品因味鮮、營養價值高,多年來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國際市場由原來的日本、香港等地區逐步擴大至亞洲其他各地以及歐洲、美洲和澳大利亞;國內,銀魚不僅是各大賓館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菜,更已作為高營養、低脂肪的佳肴被擺上了普通百姓節假日的餐桌,市場在迅速擴大。目前,產品供不應求,價格逐年提高。 實踐和試驗證明,銀魚具有較強的適應環境能力,我國廣大內陸水域從南到北,由平原到山區、高原,凡適宜的水體,銀魚都可生長、繁衍并形成種群生產力,因此,銀魚移植增殖在我國有廣闊的前景。充分利用內陸水域的優越條件,有組織、有計劃、有指導地合理推廣移植增殖銀魚,經幾年不懈努力,不僅會擴大銀魚的分布區,增加銀魚產品產量,大大提高內陸水域生產能力,還能使其漁業進一步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必然會對湖(庫)區群眾的脫貧致富和城鄉人民的菜籃子工程起到積極作用。正如受益后的漁民所說:“引進一條魚,救活一潭水,致富一方百姓。”筆者10余年來對太湖銀魚的生物學、生態學、種群數量變動及其資源增殖保護技術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對其移植馴化技術和理論進行了試驗和探討。現將我們取得的結果、技術和經驗,結合有關資料加以介紹,希望能對我國銀魚資源的增殖和銀魚漁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銀魚的分類及其形態特征 (一)銀魚的分類 銀魚屬硬骨魚綱鮭形目胡瓜魚亞目銀魚科。本科共有2個亞科(新銀魚亞科和銀魚亞科)8屬20種。據調查我國有6屬15種,即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短吻新銀魚、寡齒新銀魚、陳氏新銀魚、安氏新銀魚、喬氏新銀魚、銀色新銀魚、近太湖新銀魚、小齒日本銀魚、前額間銀魚、短吻間銀魚、白肌銀魚、有明銀魚、居氏銀魚,其中新銀魚屬魚種較多,共8種,詳見表1。目前暢銷于國內外市場的主要是太湖新銀魚、大銀魚和寡齒新銀魚3種。 表1 銀魚屬種的檢索表 ───────────────────────────────────────── 1(10)尾鰭中部具有2個黑點 2(3)腹鰭長等于頭長,背鰭具有黑色彩素(廣東珠江,韓江沿海,天津沿海及朝鮮……銀色新銀魚 N.argentia(Lin) 3(2)腹鰭長明顯短于頭長,背鰭無黑色素 4(5)背鰭16—18;椎骨62—64;體側具有較多黑色素點;卵具有致密卵膜絲……安氏新銀魚 N.anderssoni(Rendahl) 5(4)背鰭1l—14;椎骨48—59;體鍘無黑色素點;卵膜絲稀疏可數 6(9)雄魚胸鰭第1,2鰭條末端不延長;脂鰭基大于游離部分長;椎骨48—53;卵膜絲11-14根 7(8)繁殖群體體長53—61毫米;尾鰭上、下葉黑色;卵膜絲微彎……………喬氏新銀魚N.jordani Wakiya Takahasi 8(7)繁殖群體體長33-49毫米;尾鰭上、下葉無色;卵膜絲強烈彎曲……………寡齒新銀魚 N.oligodontis Chen 9(6)雄魚胸鰭第1、2鰭條末端延長;脂鰭基小于游離部分長;椎骨57-59;卵膜絲23—30根 …………………………………………………陳氏新銀魚angkaheii(Wu) 10(l)尾鰭中部無二黑點 11(12)腹鰭具黑色素,長度等于頭長,尾鰭無色(中國廣西沿海,越南北部沿海) …………短吻銀魚N.brevirostris(Pellegrin) 12(11)腹鰭無黑色素,長度明顯短于頭長;尾鰭上、下葉黑色 13(14)鰓蓋骨后緣光滑;鰓膜條窄,基部間距大于最寬鰓膜條;卵膜絲呈不等長輻射狀短線………………………………………………………………太湖新銀魚N.taihuensis Chen 14(13)鰓蓋骨后緣缺刻明顯;鰓膜條寬,基部間距小于最寬鰓膜條;卵膜絲分 枝狀………………………………………………………近太湖新銀魚N.pseudotaihuensis ───────────────────────────────────────── 注:該表是檢索、鑒定新銀魚屬中魚種的,是魚類分類常規的檢索方法。使用方法為:按1的要求觀察銀魚,若與1要求特征吻合,可依序查到2,3…直到落實某魚種為止;若銀魚特征與1要求特征不吻合,要依據1后面( )中的提示進行查索,一直落實到魚種為止。 例:按1要求觀察銀魚,若尾鰭中部不具2黑點,則索查10,按10要求特征繼續索查11,若與11特征吻合,就是短吻新銀魚;若不吻合,繼續索查14,與14吻合則是近太湖新銀魚。 (二)銀魚科的特征 銀魚科魚類,體小、細長,身體前部呈圓筒狀,全身無鱗或具排列稀疏的薄鱗,有脂鰭,尾鰭呈叉狀,具額齒或舌齒,活體除眼球黑色、身體具有少數黑色小斑點外,通體透明;棲息于淡水、半咸水或海水中,有洄游、陸封兩種類型。 (三)大銀魚和太湖新銀魚的特征 大銀魚 Protosalanx hualocranins(Abbott) 大銀魚屬新銀魚亞科大銀魚屬,本屬僅此一種。大銀魚頭部扁平,呈三角形,吻端尖細,下頜比上頜長;上頜骨有一列細齒,舌面及下頜骨各有兩列細齒。脂鰭位于臀鰭終點的上方;臀鰭位于背鰭末端的下方,鰭條29—32根;背鰭條15一17根;胸鰭條23—26根。活的大銀魚通體透明,身體腹部兩側各有一行黑色小斑點;死后身體變白。鰾長形,只有一室,有鰾管與食道相通。成體雌雄有明顯的區別,雄魚體長為體高的5.8—6.8倍,為頭長的4.1—4.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1—2.4倍;雌魚體長為體高的6.1—6.8倍,為頭長的3.8—4。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9—2.2倍。雄魚有副性征,胸鰭前部鰭條較長,并向后延伸,呈尖角狀;臀鰭較大,且前部鰭條較粗,后部略呈波狀,繁殖期臀鰭基部上方,每側各有臀鱗:20一29枚;心臟區呈紅色。雌魚無上述性狀。太湖產大銀魚最大個體全長可達20厘米左右。 太湖新銀魚 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 太湖新銀魚屬于新銀魚亞科新銀魚屬。身體細長,腹鰭以前呈圓筒形,以后呈側扁。頭部扁平,吻部較短鈍,且上頜較下頜短,上下頜骨各有一列細齒,舌面無齒。背鰭條12—14根,臀鰭條20—24根,胸鰭條25—26根,腹鰭條7根。活體通體透明,死后變白色。腹部兩側各有一行黑色小斑點,腹鰭無黑色素,尾鰭上下葉黑色。脂鰭較小,與臀鰭基后部相對,脂鰭基長大于游離部分。成體的臀鰭,雌雄魚有明顯的區別,雄性較大,呈扇形,前部鰭條較粗,繁殖期有臀鱗14—22枚,雌性較小呈長形。太湖產太湖新銀魚最大個體全長8厘米左右,具有單室鰾,并有鰾管通于食道,鰾管相對較長,為鰾長的0.72倍。 三、銀魚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 (一)銀魚的繁殖 繁殖是魚類生命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繁殖能夠繁衍后代并擴大其種群數量。銀魚生命周期為1年,孵出的仔魚經近1年的生長、發育,性腺成熟后進行生殖活動,產生新的后代,繁殖后的親魚不久就死亡。 1.大銀魚 (l)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比較簡單,但特殊。雌魚具有兩個卵巢,卵巢不像四大家魚成對地并列在體腔內,而是前后排列,左卵巢位于消化管的左前側,右卵巢位于消化管的右后側,兩卵巢之間有鰾相隔。成熟的卵粒由卵巢排入體腔,然后由生殖孔產出。雄魚只有一個很小的精巢,位于消化管后部的右側。 (2)生殖群體:個體差異較大,雌魚全長9—27厘米,體重3.5—40克;雄魚全長9—21厘米,體重4—38克。 (3)性腺發育:性腺發育速度隨所棲息的環境不同而有差異。太湖大銀魚性腺發育至10月份仍處于Ⅰ期,11月份為Ⅱ— Ⅲ期,12月份發育至 Ⅳ期。 12月中旬有少數個體開始產卵。成熟的卵粒呈圓形,卵徑為0.90—1.07毫米,外有卵膜絲包繞。 (4)繁殖期:繁殖期為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水溫為1—10℃,繁殖盛期是1月上中旬,水溫為2—7℃。 (5)生殖能力:大銀魚生殖能力較強,絕對懷卵量最少3190粒,最多43580粒;相對懷卵量最少524粒/克體重,最多1540粒/克體重。 (6)受精與孵化:繁殖期間親魚性比變化較大,前期雌雄比為 1:2—4,盛期雌雄比約為1:1,后期雌雄比為2—3:1。 大銀魚屬于分批產卵類型,在同一批漁獲物中可有發育不同期的個體。同一個體的卵巢中有處于不同時相的卵細胞。 表2 大銀魚胚肪發育過程 水溫(℃)歷時發育期 5.1 受精 4.41O時54分吸水膨脹;胚盤隆起4.516時11分第一次分裂;2細胞期4.816時35分第二次分裂;4細胞期4.918時13分第三次分裂;8細胞期4.553時24分高囊胚 5.975時47分低囊胚 5.884時02分原腸早期 8.7122時07分原腸晚期 9.1146時l1分胚體形成 9.0164時24分視泡出現期 8.9353時17分胚體抽動;心跳開始 8.2626時13分胚體劇烈抽動;頭尾脫離卵黃囊;心跳63次/分8.1636時27分仔魚破膜孵出 大銀魚胚胎發育中的適鹽能力較強。在鹽度為0.5‰—12%o的水中,胚胎發育速度、最終孵化率及仔魚成活狀況,都與在淡水中基本一致。 2.太湖新銀魚 由于繁殖季節不同,太湖新銀魚通常分為春宗和秋宗兩個生態群。生殖器官與大銀魚大同小異,雌魚左卵巢位于消化管的前左側,右卵巢位于消化管的右后側;雄魚精巢位于消化管的右后側。生殖群體個體全長為53一100毫米,體重為0.5—5克,雌雄差別不大。由于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同種群或同一種群的不同世代,或同一世代的春、秋宗不同生態群的個體大小常有較明顯的差異。成熟卵呈圓形,卵徑0.43—0.73毫米。絕對懷卵量500—2570粒,一般為1500—2000粒,與體長成正比。相對懷卵量為1476—1673粒/克體重(四大家魚僅100--200粒/克體重)。產卵多在水體沿岸1—2米深的湖(庫)灣和水庫上游淺水區進行,為分批產卵類型。受精卵為沉性。自然條件下,孵化期隨水溫的不斷提高而縮短,在水溫10—23.5℃的情況下,孵化期為3—8天。初孵仔魚體長2.5—3.5毫米。 太湖的春宗群繁殖期從3月上旬至5月中旬,繁殖盛期為4月上中旬,個別親體也有提早和延后的現象,此時水溫為6—25℃,盛產期水溫為11.8一15.4℃。其胚胎發育見表3。秋宗群繁殖期從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少數親魚有提早和延遲現象,此時水溫12—26.4℃。集中產卵的盛期不甚明顯,一般是10月上中旬,水溫20.2—18℃。 表3、太湖新銀魚胚胎發育過程水溫(℃)歷時發育期 21 受精 210時15分胚盤形成 19.21時10分第一次分裂,2細胞期19.21時55分第二次分裂,4細胞期19.22時20分第三次分裂,8細胞期19.52時44分第四次分裂,16細胞期19.53時16分第五次分裂,32細胞期19.73時40分第六次分裂,64細胞期,為單層小細胞,覆蓋于卵表面的 l/6一1/520.0 4時12分小細胞桑椹期 20.15時11分囊胚期 18.824時51分原腸期 19.226時40分神經胚 20.130時46分視泡出現,肌節4對2O.136時51分嗅囊出現,肌節18對20.239時36分肌節22對,胚體下包6/719.5 45時56分心臟原基形成,肌節28對,克氏囊出現18.052時11分 19.160時21分頭部脫離卵黃囊,心跳27次/分18.572時44分腦明顯,胚體抽動,心跳65次/分17.892時26分心跳88次/分,胚體繞卵黃囊19.0105時36分心跳121次/分,尾部先孵出,接著整體孵出(二)銀魚的生長規律 所謂生長是指體長和體重的增加。魚類生長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樣,取決于其種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每個種都形成了各自的生長特點,并代代遺傳下來。外界生活條件是無法在一朝一夕加以改變的,但在其遺傳生長特性范圍內,生長的好壞取決于棲息水域的生態因素。影響魚類生長的生態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餌料、水溫和水體溶氧等。生長涉及到增殖對象的選擇、水體中種群數量的調整以及確定合理的捕撈規格等重要問題,所以在漁業經營管理中受到特別重視。 銀魚象其他魚類一樣,其生長受種本身屬性的制約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千差萬別,各具特點,但其生長類型和生長規律,則是基本一致的,屬均勻生長類型。幼魚階段生長極為迅速,尤其是前4個月齡,各項生長指標參數均較高,先是體長迅速增長,體長增長變緩后,體重快速增長,直到拐點月齡(即銀魚由迅速生長到緩慢生長的月齡交界點)以后,體長、體重增長速度都趨緩慢,此時性腺開始快速發育。 因銀魚壽命只有1年,所以其生長用月齡進行研究、分析。月齡是這樣確定的,以盛產期的仔魚為代表,其孵出之日為0月齡,1個月為1月齡,2個月為2月齡,依次類推。 以太湖產大銀魚和太湖新銀魚的生長為例;介紹如下: 1.大銀魚 各月齡的體長和體重及其增長情況見表4。 表4、大銀魚各月齡體長與體重及其增長量與增長率 ───────────────────────────────────── 日期(月.日)月齡體長范圍平均體長(毫米)平均體重(毫米)克)體長增長量(毫米)體長增長率(%)體重增長量(克)體重增長率(%)4.101 16-27 21 0.04   5.102 25-51 48 0.34 27 125.80 0.30 833.00 6.10 3 63-105 72 1.19 25 51.93 0.85 254.00 7.10 4 75-116 92 2.35 20 27.05 1.16 97.39 8.10 5 87-137 110 4.15 18 19.19 1.80 76.80 9.10 6 96-154 125 5.57 15 13.80 1.42 34.10 10.10 7 103-183 138 7.56 13 10.51 1.99 35.79 11.10 8 109-97 149 8.94 11 7.75 1.38 18.22 由表4可見,大銀魚的體重增長率,1月齡時為最高,隨著月齡的增加,逐漸降低。體長增長量也是1月齡最高,隨著月齡的增加,逐漸降低。體重1月齡時增長量很低,隨著月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加,7月齡后又明顯下降。 大銀魚體長與體重呈冪函數關系。 關系式為:W=aLb 式中:W為體重;L為體長;經計算a=3.981×10-6;b=2.9359(接近3)。故是均勻生長類型。 應用 Von BertaLanffy生長方程。其方程為: Lt=L∞[l-e-k(t—t0)] Wt=W∞[l-e-k(t—t0)] 3  式中:L∞為體長極限值;W∞為體重極限值;K為Brod生長系數,是決定體長增長量的減少率的常數, K值越大,生長量的減少越饅,從某一固定點開始的生長率越大;t和 to表示月齡,Lt表示 t月齡時的體長, Wt表示 t月齡時的體重。 大銀魚體重生長曲線為一不對稱拉長 S型,拐點月齡為7.8月齡,此時的體重為8.81克,此后大銀魚體重生長開始趨慢。大銀魚體長生長曲線則不具拐點,起始曲線迅速上升,隨著月齡的增加,曲線的上升逐漸變慢,趨向漸近值(L∞),表明大銀魚體長生長在仔幼魚階段極為迅速,隨著月齡的增加逐漸變慢的過程。 用生長速度和生長加速度的變化,可進一步說明大銀魚的生長特點。 大銀魚在2.2—7.8月齡時,體重生長速度曲線上升,而體重生長加速度曲線下降,但加速度為正值,說明在2.2—7.8月齡間體重生長速度為遞增階段,遞增的速度(即加速度)逐漸下降;7、8月齡后,體重生長速度曲線和加速度曲線均趨下降,且加速度為負值,說明7、8月齡后,體重生長速度為遞減階段,在負值區隨月齡增加,曲線有回升的趨勢,可認為長到極限時,自然加速度為零。大銀魚體長生長速度隨月齡的增加而下降,而體長生長加速度始終為負值,并隨著月齡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體長生長加速度始終處于遞減階段,遞減的速度(即加速度)逐漸趨快,亦即體長生長速度隨著月齡的增加而漸趨緩慢。 2、太湖新銀魚 太湖新銀魚的春群銀魚和秋群銀魚的體長、體重及相應的月齡見表5,表6。 表5 春群銀魚體長、體重及相應的月齡 (1983世代) 日期(月、日)5.56.5 7.5 8.5 9.5 10.5 11.5 12.5 月齡12 3 4 5 6 7 8 體長(毫米)19.535.5 48.3 56.6 63.5 68.9 72.8 75.5 體重(克)0.030.17 0.39 0.66 0.95 1.21 1.40 1.58 表6 秋群銀魚體長、體重及相應的月齡 (1982世代) 日期(月日) 12.5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5 月齡12 3 4 5 6 7 8 9 10 體長(毫米)23.431.9 32.9 35.6 41.8 49.8 59.2 65.7 70.3 73.5 體重(克)0.050.12 0.14 0.15 0.22 0.42 0.80 1.28 1.41 1.57 將春、秋群銀魚體長、體重的關系點圖分析,可見兩群銀魚的體長與體重均呈冪函數關系關系式分別為: W春=3.715×10-6L2.998 R=0.998 W秋=2.989×10-6L3.061 R=0.996 式中:W春為春群銀魚體重(克) ;W秋為秋群銀魚體重(克);L為魚體長(毫米);R為體長和體重的相關系數,R值的大小表示體長與體重的相關程度,R=1則表示完全密切相關,R=0則表示無關,R=0.5則表示中等相關,R=0.998和0.996,表示體長與體重非常密切相關。 兩群銀魚的增長量和增長率見表7,表8。表中可見,春宗群的體長增長率和體長增長量在1月齡時最高,以后隨著月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而體重的增長量在 l一2月齡時較小,以后逐漸增大,到3—6月齡間明顯較大,之后隨月齡的增加而逐漸變小,表明春宗群銀魚的生長、發育開始就極為迅速,先是體長迅速增長,繼而是體重迅速增長,5月齡后體長、體重生長均趨緩慢。 表7 春群銀魚的體長、體重增長量和增長率 月齡體長范圍(毫米)平均體長(毫米)平均體(克)重體長增長量(毫米)體長增長率(%)體重增長量(克)體重增長率(%)111-25 19.5 0.03   223-47 35.5 0.16 16.0 81.70 0.14 469.00 3 34-58 48.5 0.39 12.8 35.90 0.23 136.00 4 37-67 56.5 0.66 8.3 17.25 0.26 66.84 5 46-75 63.5 0.95 6.8 12.09 0.29 44.55 6 50-79 68.9 1.21 5.5 8.61 0.27 28.33 7 56-82 72.8 1.40 3.9 5.67 0.18 15.16 8 58-84 75.5 1.58 2.7 3.27 0.18 12.95   由表8可見,秋宗群的體長、體重增長量和增長率在 l一2月齡間均較高,2—3月齡時顯著降低,隨后逐漸升高,體長的增長率和增長量5—7月齡最高,體重的增長率和增長量6—8月齡最高,然后逐漸降低。這是因為1—2月齡時正值11—12月份,太湖水溫仍然較高,餌料生物也 比較豐富,所以仔魚、幼魚生長較快;   表8 秋群銀魚的體長、體重增長量和增長率 月齡體長范圍(毫米)平均體長(毫米)平均體(克)重體長增長量(毫米)體長增長率(%)體重增長量(克)體重增長率(%)1 13~26 23.4 0.05   223~35 31.9 0.12 8.5 36.4 0.08 165.30 3 25~40 32.9 0.14 1.0 3.20 0.01 10.67 4 27~46 35.6 0.15 2.7 8.20 0.01 10.40 5 30~52 41.8 0.22 6.2 17.20 0.08 50.00 6 38~61 49.8 0.42 8.0 19.30 0.20 92.60 7 46~68 59.2 0.80 9.4 18.80 0.39 92.79 8 52~73 65.7 1.286.511.10 0.48 59.96 9 56~80 70.3 1.41 4.6 7.00 0.14 10.37 10 62~81 73.5 1.57 3.2 4.50 0.16 11.09 2—3月齡時恰值1—2月份,水溫較低,餌料生物較少,條件較惡劣,所以魚體生長緩慢;4月齡后隨著水溫的回升,餌料生物等生活條件漸變優越,體長、體重生長也逐漸變快,7—8月齡最快,之后漸趨緩慢。 下面用 Von Bertalanffy生長方程描繪春宗群的生長曲線并分析其生長速度。生長方程為: Lt=83.96[1-e-0.281(t-0.10)] Wt=2.30[1-e-0.281(t-0.10)] 3 銀魚體重生長曲線為一不對稱的拉長S形,拐點月齡為3.9月齡,此后曲線上升趨緩慢,也就是體重生長逐漸變緩慢。體長生長曲線則不具拐點,開始生長迅速,隨著月齡的增加,逐漸變緩慢。 (三)銀魚的食性 銀魚攝食動物性餌料。大銀魚仔魚階段主要吞食輪蟲、無節幼體及少量的綠藻、隱藻等。幼魚則以枝角類、撓足類為主要食物。消化道內出現率較高的食物是象鼻蚤、劍水蚤、無節幼體和蝦子的蚤狀幼體等;體長達70—80毫米時開始轉食小魚、小蝦;體長100毫米以后則以小魚蝦為主要食物,也攝食部分浮游動物。此時的食物組成,隨其棲息的生物學環境而有所變化。在太湖以湖鱭、白蝦、等為主要食物。食性分析中發現,在其棲息的環境中輪蟲密度較大,但成體大銀魚腸道內輪蟲的出現率卻很低,甚至為零,這表明大銀魚對其餌料是有一定選擇性的,輪蟲不是成體大銀魚喜食的餌料。 太湖新銀魚的食性,終身以浮游動物為食。不同發育階段食性組成差異較大,仔幼魚階段以輪蟲和無節幼體為主;成魚階段以撓足類和枝角類為主。腸道內出現率較高的是鏢水蚤、劍水蚤、象鼻蚤和蝦的蚤狀幼體等。由于受餌料生物可得性的影響,其食性組成常隨著季節或棲居水體的不同而變化,具有較強的餌料可塑性,并且攝食量也相對較大,如體長44—52毫米的個體,平均攝食浮游動物33個/尾;1尾體長6毫米、體重1.1克的個體,攝食鏢水蚤等浮游動物4O2個。太湖新銀魚終生不停食, 即使繁殖期內也仍然照常攝食。 (四)銀魚的分布 銀魚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越南、朝鮮、原蘇聯等國家的近海和內陸水域。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沿岸及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等地區的水體,都是銀魚的自然分布區,其中太湖、洪澤湖、巢湖等,是我國久負盛名的銀魚產地。 隨著我國水產增、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人工移植馴化逐漸擴大了我國銀魚的分布區。70年代末,科技人員將太湖新銀魚從原產地太湖移植至云南高原湖泊滇池投放,獲得巨大成功。之后農業部多次立項開始銀魚移植增殖理論及其技術的研究和試驗示范,使移植、增殖技術日趨成熟,并普及推廣,在移植增殖工作中取得明顯成效,銀魚的分布區域也隨之不斷擴大。截至1994年,全國人工移植銀魚的湖泊、水庫達70多個,移植面積約為400萬畝,年產銀魚6000噸左右。大銀魚的分布區域已擴大至華北、華東、中南的一些大中型水體,如內蒙古的莫力廟水庫、北京的密云水庫、山東的許家崖水庫、湖北的徐家河水庫、河南的白龜山水庫和陸渾水庫等,都是經人工移植后成為大銀魚產地的。太湖新銀魚的分布區域已擴大至西南、華南、中南、華東及華北地區,如云南的滇池、星云湖、洱海等70%的湖(庫),福建的池潭水庫,河南的白龜山水庫,浙江的新安江水庫,吉林的凈月潭水庫等,也都是經人工移植馴化使太湖新銀魚分布于其中的。 目前,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正在組織全國規模的推廣移植增殖工作。隨著推廣工作的深入開展,銀魚分布區域必將進一步擴大。 銀魚是野生敞水性魚類,棲居于敞水區的中上層,呈隨機分布狀態,常隨餌料生物的晝夜變化和水溫高低、透明度大小而作水平或垂直分布變化。如夜間分布于相對較淺的水層,白天分布于較深的水層。春秋季節棲居的水層較淺,夏冬兩季棲居于較深的水層;又如,小型野雜魚、蝦類密度較大的湖(庫)區,通常是大銀魚成魚集中分布區。繁殖期內親魚一般是成群分布,通常集中在沿岸淺水區活動。 太湖新銀魚和大銀魚的幼魚因體小、游泳能力較差,故其分布受風流影響較大。在有大風的情況下,一般在湖(庫)的下風頭區,分布密度相對較大。銀魚,特別是幼魚階段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在夜間有光照的湖(庫)區,銀魚往往會成群聚集在有光照的水域。 (五)銀魚種群及其特點 魚類種群是其種內的一個生物學單位,是魚種存在的具體形式,是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態學、生理學、生態學特點和共同棲息與繁殖的魚類個體的自然集合體。銀魚因生命周期只有1年,生殖群體完成繁殖使命后親魚即行死去,所以,種群結構簡單,僅有1個世代,上一世代的補充群體,就是下一世代的生殖群體,就是說,種群中100%是補充群體,無剩余群體。由于種群非常簡單,沒有剩余群體,所以,如果某一世代發生量豐厚,種群數量則顯著增加;反之,種群數量就會顯著減少,容易在短時期內發生大起大落現象,表現在漁業上是產量的大幅度升降。如滇池1984年的產量為3500噸,而1985年下降為360噸,僅為上年的10.2%。發生產量豐欠的情況除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外,還主要受人類捕撈活動制約。常因過度捕撈,致使留湖(庫)銀魚數量大大減少,亦即下一世代的親魚數量大為減少,該世代種群數量也必然減少,漁業產量大減;反之,若能增加留湖(庫)數量,則下一世代親魚數量增多,種群數量必然會很快增加,漁業產量也會很快提高。如滇池1985年在減產的情況下注意留足親魚數量,1986年產量又增加到2200噸,較1985年產量凈增5倍多。銀魚是銀魚漁業的物質基礎,為使漁業產量和效益穩中有升,就必須使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因此,必須科學管理資源,有計劃地合理地利用銀魚種群資源。 銀魚種群也在自行不斷發展變化,常隨種群數量的擴大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進行適應性的分化。例如,太湖產太湖新銀魚1985年以前,明顯分為3—5月份繁殖的春宗群和9一11月份繁殖的秋宗群,但近年調查發現,12月一翌年2月和6月一8月也有少部分個體進行繁殖。又如,河南省白龜山水庫1987年移植投放的太湖產春宗群太湖新銀魚,在1991年首次進行漁業性捕撈時,漁獲物幾乎全部是春宗群個體,個體大小較整齊均一,秋宗群個體極少而在后來的幾年漁獲物中,秋宗群個體日趨增加,漁獲物個體大小差異逐漸增大,明顯地分化出秋宗群。再如,云南省的撫仙湖產太湖新銀魚,一年四季隨時都有成熟親魚產卵,隨時都有仔魚發生,不存在明顯的產卵高峰期,在各月漁獲物中,各種體長組的個體都存在。上述種群分化的多樣性,是因環境因素變化,而種群適應環境的結果。種群通過分化,可以利用小范圍內不同的生活條件,擴大食譜,改善餌料來源;也可使親魚分批地利用產卵場增殖后代;仔、幼魚分批利用索餌場的不同浮游動物,有利于種群的延續和發展。 四、銀魚漁業 銀魚資源是銀魚漁業的物質基礎。我國有比較豐富的銀魚資源,因此,銀魚漁業也相對比較發達,每年生產銀魚產品6000—7000噸,因產品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所以售價逐年提高,漁業經濟效益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上。如1984一1992年的9年間,太湖銀魚平均年產量為171.9萬千克,產量只占太湖捕撈漁業年總產量的11.47%,而產值卻占捕撈漁業年總產值的60—70%,詳見表9;又如,云南省目前銀魚年產量30萬一50萬千克,占全省漁業年總產量的10%左右,年產值卻高達0.3億多元,占全省漁業年總產值的64%;再如河南省7.8萬畝的白龜山水庫,移入銀魚前,雖經多次投入、開發,但每次都以“高投入、中產出、低效益”而告終,漁業連年虧損。當銀魚移人形成種群后,使其漁業從長期低產虧損狀態,一舉變為高產高效,庫區漁民也因此受益匪淺。 表9 太湖歷年漁業捕撈總產量及銀魚產量 年份捕撈總產量(萬千克)銀魚產量(萬千克)銀魚占總產量百分比(%) 19841419.71 97.47 6.87 1985 1534.01 212.97 13.88 1986 1440.87 215.80 l4.98 1987 1425.30 153.56 10.77 1988 1597.98 182.20 11.40 1989 1524.25 166.65 10.93 1990 1574.36 147.93 9.40 1991 1588.51 200.86 12.64 1992 380.41 169.69 12.29 平均1498.38171.90 11.47 (一)銀魚捕撈時期 實踐證明,銀魚漁業是優質高效漁業。但如何保證銀魚漁業持續高產高效呢?筆者認為,安排合理的捕撈期,科學利用其群資源是極其重要的途徑。因為銀魚種群是由一個世代組成的簡單群體,所以,合理利用其種群資源,必須做到: 1.種群達最大生物量時捕撈 種群生物量是種群尾數和個體體重的乘積。種群生物量受種群補充量和減少量對比關系變化的影響。補充量大于減少量,生物量就增加;補充量小于減少量,生物量就減少;補充量相當于減少量,生物量就呈穩定狀態。補充量是由發生量和生長量決定的;減少量是自然死亡和捕撈的結果。所以,種群生物量的變化是發生、生長、死亡3個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這3個過程又都與種群本身生物學特性、外界環境和人類活動緊密相關。因此,在環境條件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非捕撈死亡的自然死亡率通常變化不大,故發生量和生長量則成為決定種群生物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足夠的親魚量是豐厚世代發生量的物質保障。所說的足夠的親魚量,是指能產生在環境容量許可范圍內,正常生長、發育的下一世代最大發生量的親魚數量。這個足夠的親魚量值,須根據各水體及其漁業的具體情況在生產實踐中進行科學測試而定。生長量是指體重增長量。銀魚屬于性成熟早、世代交替迅速的魚類,如前所述,銀魚幼魚階段生長極為迅速,先是體長快速增長,然后是體重的快速增長,至生長拐點后,體長、體重的增長速度都趨緩慢,性腺開始發育,此時的種群生物量最大,是進行漁業捕撈比較合理的時機。此后,因生長速度逐漸變慢,增長量逐漸變小,種群生物量會由于自然死亡而越來越小,造成資源浪費。例如,太湖大銀魚應在7月齡(10月份)捕撈為宜,春宗群則在5.5月齡(9月份)捕撈為好。 2.合理安排漁獲季節,充分利用餌料資源 浮游動物是銀魚的主要餌料資源,其中撓足類、枝角類是幼、成魚的主要食物。銀魚通過一系列生理生化過程,將餌料轉化為自身的組成部分,形成優質的魚產品,為漁業所利用。因此,充分利用環境中的餌料資源,是提高水體生產力和漁業產量的重要因素。大量的調查證明,湖泊、水庫等大、中型水體中的枝角類、撓足類等浮游動物的生物量是隨著季節而變化的,其高峰期通常出現在夏季,春秋兩季次之,冬季最少。所以捕撈生產最好避開夏、秋季節,以便充分利用餌料資源,實現最大限度的餌料轉化。一般來說,秋末冬初進行漁業捕撈較為合理。 3.捕撈要避開繁殖期 繁殖是銀魚種群發生補充量的過程,如果繁殖期內進行捕撈生產,勢必影響其產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魚的成活率,從而導致補充群體數量減少和漁業產量降低,因此,不宜在繁殖期內進行捕撈生產。 綜合考慮銀魚繁殖、生長和餌料資源充分利用等因素,把銀魚的捕撈時間安排在9一11月份比較合適,北方可適當提早些,在冰封前捕撈,南方地區可適當延后些,在10一 l1月份捕撈均可。 (二)漁具漁法 銀魚漁業的漁具,主要是網漁具類,目前使用較多的是銀魚拖網、銀魚圍網和小絲網。 1.銀魚拖網 (l)雙船對拖網:此網為雙翼雙囊,用聚乙烯網布按生產需要的大小規格,裁剪后縫制而成。全網分為兩部分,各有一翼一囊,分別由兩只船裝備。作業時連接成一體,兩船同時拖拉。雙船對拖網拖速較慢,捕撈銀魚效果較好,漁獲物中銀魚約占90%,其他小型魚蝦類占10%左右,太湖80年代 l對60噸級的漁船最高日產量為250千克左右,一般日產量為150—200千克。太湖、巢湖等長江中下游大型湖泊,大多使用此網捕撈太湖新銀魚等小型銀魚。 網具:現以60噸級漁船用網為例說明各部分規格和結構: 網衣:由豎桿頭、上下片、槽底、囊網4部分組成。豎桿頭在囊網的內側,具有確定網高的作用,網衣中央長度為27.77米 ,兩邊長為26.2米,寬為3.3米,呈箭頭形狀。網衣下另是以槽底為界,縫合在槽底和豎桿頭上方的為上片,縫在下緣的為下片。各片均呈三角形,其長邊長度為58.8米,短邊長為26.2米,另一邊長為48.7米。槽底網是翼網和囊網的縱長網衣,一端呈尖形,長邊長度為60米,兩短邊為58.8米,寬為2.4米。囊網由3幅網布縫合而成,各片網布均呈切角三角形,長邊長度為4.17米,另兩邊分別為2.49米和1.2米。 綱索:由上下綱、上下緣綱、吊綱、上下幫綱、叉綱、曳綱和繃綱組成。上下綱為三股左捻聚乙烯繩,其直徑2厘米,長度為49.5米,上綱無沉子;上下緣綱為三股右捻聚乙烯繩,其直徑0.4厘米,長50米,縫合在網衣上;吊綱直徑0.25厘米,是用三股左捻聚乙烯繩兩條合并而成,長10厘米,一端系在上下綱上,另一端系在緣綱上,上下吊綱各用500條;上下幫綱是用聚乙烯多股散繩將破舊網衣纏繞而成,直徑0.25厘米,長35米,分別綁在外側網的上下緣30米,余下5米作為叉綱;叉綱為青竹蔑條搓絞制成,直徑7厘,長90米,一條。繃綱為青竹蔑條搓絞制成直徑4厘米,長55米,一端系于曳綱上,另一端系于船尾舷柱上,在作業中起船與網的聯系作用。 浮子和屬具:分別有浮子、浮標筒、浮桶、中央撐桿、綱索連接插銷。浮子是用毛竹制成,直徑4厘米,長40厘米,兩端各有一小孔,用細繩拴在吊綱上,每口網4個。浮標簡以毛竹做成,直徑5厘米,長40厘米,一端有2個小孔,用長7—8米的細繩將其系在囊網上,作為觀察網位和起袋取魚的標志。浮桶由杉木制成,呈橢圓盆狀,長80厘米、寬60厘米、高25厘米,作業時聯在網上,用以增強網的浮力。 中央撐桿為毛竹制成,直徑4.5厘米,起連接兩船網具和支撐網上高度的雙重作用,長度2.5—3.5米,每船一只。 綱索連接插銷,用硬木制成,圓柱形,長20厘米,大頭直徑6厘米,小頭直徑5厘米,在叉綱和曳綱連接處作插銷用,每船一只。 漁法:現以60噸級漁船為例。首先,選好放網地點,定好拖捕方向。然后,兩船一邊航行,一邊做好放網準備。先將曳綱和叉綱用連接插銷連接好,然后將曳綱的另一端繞過主桅根部,系在左右舷使風梁上,用木棒插入,將其暫時固定,另一端系在曳綱的1/2處,待各綱索連好后,將網具依序堆放在放網舷側的甲板上,同時連接好浮標筒、撐桿等屬具。最后將中央撐桿縱向堆放在最上面,等待下網。船達放網地點后,主船發出信號,副船即行靠攏,靠攏后副船速將中央撐桿遞給主船,隨即依序放出網衣;主船速將兩根中央撐桿合并,套入上下幫綱的眼環中,并據當時水深調整上幫綱在撐桿上結縛高度即投入水中,依序放出網衣,把船向右使左舷受風而駛離,網具放完后,兩船放出曳綱和繃綱,最后將曳綱和幫綱固定在船尾舷柱上,開始施捕。拖捕時,兩船呈“八”字形,間距約60米,順風橫行,即:東北風時向西施,東南風時向北拖,南風時也向北拖。速度保持在每小時2.5公里左右。速度過快網身會起浮,過慢網則吃泥,捕撈效果不好。拖捕1—2小時即可取魚,主船放出舢舨或快艇,駛至囊網上方浮標筒處,撈起浮標,拉上囊網,解開網底繩,倒出漁獲物,然后扎好囊袋口,繼續拖捕。取魚時,不停船,不減速,照常拖捕。調換捕撈地點或結束捕撈生產時,需要起網。起網時,主船發出信號,兩船減速慢行,分別放出舢舨或快艇,先將囊袋中的漁獲物取凈,再解開兩中央撐桿的系繩,分別將網收入舢舨內,大船隨即拋錨定位,拉進曳綱和繃綱,舢舨也回到大船旁,先將叉綱拉上,再一邊清洗網具一邊將網拉上大船,最后把撐桿拉上,起網結束,兩船起錨開航。 雙船雙拖是銀魚漁業的專用漁具漁法,已有200—300年歷史,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它具有如下特點:(1)操作簡易,如前方有障礙物時,兩船可以相互示意,偏轉一個角度改變航向,繼續拖捕,不需起網,能充分利用時間,可整天生產。(2)勞動強度低,只需按時放舢板至囊網處取魚即可。(3)結構簡單,便于操作。船級不同,其所用網具的規格大小和所需網布料也不問,如表10所示。 表10 不同級別漁船所配網的規格及其所需網布數 船級噸位槽底網長度(米)所需網布數匹)備注 160噸以上59.867 聚乙烯網布每匹長8米,寬0.4米,單絲直徑約為0.21毫米,每12厘米有24個網目250噸左右54.862 3 40噸以下53.160 (2)其他拖網:銀魚移馴技術的推廣、普及和銀魚產品價格的逐年提高,促進了銀魚漁業的迅速發展。廣大漁民為取得更高的效益,在生產實踐中根據各自水體的具體情況,不斷改進漁具漁法,在傳統漁業的基礎上,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拖網漁具漁法,如雙船單網、單船單網、單船雙網、單船三網等。盡管漁具規格大小不同,但結構大同小異;然而漁法卻各不相同。 (1)網具:這些拖網一般都較小,為無翼(或有翼)單囊,前大后小,網口寬2—20米,網高0.8—4米,網長10—30米,囊網長 l一4米,由上下身網、左右側網和囊網5部分組成,全部由上述聚乙烯網布裁剪縫合而成。 (2)漁法:雙船拖單網生產時,先將曳綱在主船上盤好,撐桿、身網、囊網依序放在主船上。到達放網地點后,兩船靠攏,主船將一條曳綱交給副船,連接在副船的舷環上,另一條曳綱系在主船的舷柱上,然后主船不動,副船向左前方慢行,主船將囊網、身網依次推入水中,再將網上的撐桿上端連結在上綱上,投入水中,撐桿靠沉子直立于水中,兩船按預定航向慢行,網口張開,形成一個掃水面,兩船保持一定距離等速前進,銀魚則隨著湖(庫)水源源不斷地進入網內。捕撈較深水層的銀魚時,沉子可根據需要適當加大。 起網時,主船發出信號,兩船減慢航速,先將網內漁獲物取凈,然后兩船分別收拉曳綱。收完后,將副船網的一端繩頭拉到主船上,兩人同時在主船上起網,先將撐桿連同撐桿下端的沉子一起收放好,再起身網和囊網,完成起網。此法一般在較大水庫的敞水區使用效果較好。 單船單網、單船雙網、單船三網拖捕時,船網通常較小。單船單網是將曳綱系在船尾的舷柱上,然后將網緩緩放人船后水中進行捕撈,網和船的距離在15—20米。 單船雙網是用竹竿將網具分別撐架在船左右舷之外15米處水中進行捕撈。 單船三網是上述兩種漁法的結合。 這些漁法因船網較小,機動靈活,中小型水庫使用較多。 2.銀魚圍網: (l)網具:銀魚圍網為中小型圍網,呈長帶形,無囊,長80一150米,高4至10米,由聚乙烯網布縫合而成。上綱加有浮子,用舊網衣包裹的小石子附于下綱作為沉子,或下綱用粗綜 繩作沉子。 (2)漁法:銀魚圍網一般以5—8人操作。作業時將網的一端固定在岸上、網具置于小船上,然后1人搖榴,1人將網具依次投入水中:三面包圍湖(庫)岸,將銀魚圍于其中,接著在岸上兩邊同時收拉曳綱和上下綱,逐漸縮小包圍圈,使銀魚集中在網的中央進行撈取。取完銀魚后收起網具,轉移捕撈場所。 此漁具、漁法適宜在沿岸平坦或有緩坡的淺水湖(庫)區作業,捕撈效果較好,漁獲物中90%以上是銀魚。一般網產10—40千克,最高可達80千克。 3.小絲網(掛網) 小絲網屬刺魚網,是定置漁具。作業時將網直立成垣墻狀,設置在銀魚分布區,使活動的銀魚刺于網目內或纏繞于網衣中被捕獲。此網高1米左右。可以浮在水面,叫浮網;也可沉于水中,叫沉網。 (1)網具結構:小絲網由網衣、上下綱、浮子、沉子4個部分組成。網衣為直徑0.1—0.2毫米的尼龍膠絲結成。上下綱和緣綱為3毫米的聚乙烯線兩根合并制成。浮于是用泡沫塑 料切成的矩形塊。沉子用鉛片剪成。網目大小一般為0.6—2.5厘米,網長可根據需要而定,一般為數十米;通常每一浮子壓5目,間隔11目;每一沉子壓2目,間隔6目。根據需要可增減浮子或沉子的數量而做成浮網或沉網。 (2)漁法:船達捕撈地點后,1人搖櫓驅船向前,1人立于船頭手持穿掛絲網上綱的竹竿,隨著船的緩慢航行,先將浮標竹放入水中,再依次將網放下,每條網兩端以泡沫浮塊作為標志。放完一條,繼續放第二條,一般每次連續投放25—50條(每條網的上綱,相互連接成一體),全部放完后,放下浮標竹竿,漁船返回。收網取魚時間依當時資源量等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在放網后10一12小時收網。收網時,驅船至浮標竹竿處,1人搖櫓,1人取回浮標竹竿,提起上綱,一面將上綱穿人竹竿,一面摘取漁獲物,然后將全部網衣收取到船上,每條網一串,依次疊放在船上,全部收完后,漁船返回,準備下次放網。 此漁具、漁法具有成本低、勞力少、操作方便、作業靈活、產量較高等優點,廣泛使用于湖泊、水庫,是捕撈大銀魚的有效漁具、漁法。 除上述漁具、漁法外,小兜網捕撈大銀魚效果也較好,太湖等大中型湖泊使用較多。近兩年來,利用銀魚垂直分布晝夜變化和趨光性等特點,夜間使用光誘捕撈漁法也取得較好效果,新安江水庫用此漁法,每晚最高產量 l網可達53千克。 (三)銀魚資源管理 銀魚資源是一種水生生物資源,具有較強的繁衍能力,它既可因人類的捕撈而減少,又可依靠自身的繁殖、生長等而得到補充、增加。銀魚資源是銀魚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它的豐歉決定著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所以,如何保證銀魚資源穩中有升:是所有銀魚漁業經營者十分關心的問題。 為使銀魚資源穩中有升,必須進行科學管理。做好保護增‘殖資源與合理利用資源。 1、保護增殖資源的措施 (1)繁殖期內,禁止組織捕撈生產:如前所述,銀魚種群結構簡單,100%是補充群體,而補充群體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當年漁業產量的高低。所以,如果繁殖期內進行捕撈,勢必破壞其生殖過程,減少親魚數量,毀壞、殺傷受精卵和仔魚,減少補充群體數量,導致漁業產量降低。因此,繁殖期內禁止組織捕撈生產;保護增殖資源,以利于增加補充群體數量。 (2)禁止捕撈幼魚,保護生長:銀魚生長迅速,孵出的仔魚經過1年左右的生長發育即達性成熟,就可進行繁殖,產生下一世代,其生長規令律是仔幼魚階段生長很快,至生長拐點以后,體長、體重生長變緩。經測定表明,從5月20日至9月1日,太湖產春宗太湖新銀魚可增重3.38倍,大銀魚可增重42倍。所以保護仔幼魚,利用成魚(達生長拐點后),可大大增加種群增長量,提高漁業產量。 (3)設定常年保護區:隨著捕撈技術和銀魚售價的逐年提高,銀魚漁業的捕撈強度逐年加大。因此,必須在漁業水體內劃定5%一10%的水面作為常年保護區,常年不許任何漁具人內捕撈,將其作為銀魚繁衍、生息的安全場所,以保護一部分銀魚,不斷為銀魚種群提供補充群體,增殖資源。 (4)調整水域中的魚類區系:增殖銀魚的水域要減少銀魚的敵害魚類和與銀魚競爭餌料的低值魚類的數量,為銀魚種群提供更寬松的生活環境和更多的餌料,以擴大種群數量,提高漁業產量。 (5)人工投放,增加補充群體數量:調查和試驗證明,人工授精的受精率,遠遠高于自然受精率,所以,在銀魚繁殖季節,可以通過人工授精獲取受精卵,或者人工孵苗向水域中投放,以增加補充群體數量,進而增加銀魚種群資源量。 (6)保障優良的銀魚生活環境:嚴禁電魚、炸魚、毒魚等酷漁濫捕措施,并防止工業污水排入銀魚棲息的水體,保障銀魚生存的優良環境。 2.合理利用資源 銀魚資源是一種可以增長的生物資 源,只要利用得當,就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反之,如果無計劃地盲目利用或酷漁濫捕,則會導致資源衰退,甚至枯竭。因此,只有科學合理地利用銀魚資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合理利用銀魚資源,首先要查清資源蘊藏量,其次是要進行漁情預報,據此做出切實可行的利用計劃。 ( l)資源蘊藏量調查:所謂資源蘊藏量(資源量),是指水域中銀魚種群的數量。估算資源蘊藏量的方法,通常是用漁獲努力量法。所謂漁獲努力量,是指一定時間內一定漁具的捕魚量。一般情況下,漁獲努力量的大小與魚的密度(即總數量)成正比,因此,漁獲努力量,可以作為衡量魚類種群數量的相對指標。具體做法:在水域中選幾個有代表性的點(點的多少視水體大小而定),用相同的船、相同的銀魚網、相同的漁法,在各點同時進行相同時間(l小時或2小時)的試驗捕撈,然后求取其漁獲物數量平均值,再據此數值和拖過的掃水面積,求出單位水面(水體)漁獲數量,進而推算出整個水體種群數量,也就是資源蘊藏量(逃逸率忽略不計)。大銀魚可用網目稍大些(0.8—1.2厘米)的網具,用上述同樣方法進行試捕估算。 (2.)進行漁情預報:銀魚資源蘊藏量調查清楚之后,漁業可進行捕撈生產。由于我國的水文氣象條件不太穩定,每年的水溫、降水量、水位、水域面積等,都有所變化,這些變化通過一定形式影響著銀魚的繁殖條件和餌料保障等,間接影響著銀魚的世代發生量和種群數量,因而導致世代豐歉波動較大,有時相鄰世代種群資源量相差可達幾倍甚至十幾倍。所以,每年開捕前,需要進行漁情測報,預測當時水體中銀魚種群的數量、生物量和銀魚質量(體長、體重、肥滿度等)以及本汛期的最大可捕量,以規劃和組織捕撈與加工。預報的方法很多,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分析漁獲量統計為基礎的,一類是以分析水文狀況為基礎的。 ①以分析漁獲量統計為基礎:使用較多的是相對漁獲量估算法。這是根據總漁獲量和單位捕撈力量漁獲量的分析進行估算的;當捕撈達到一定強度之后,漁獲量的變動一般就反映在捕撈群體數量的變動。因此,當捕撈強度相對穩定時,種群資源量的變動可以代表漁獲量的變動情況。據此,每年銀魚汛期,使用相同的船、網、漁法,在相同的湖(庫)區同時進行試捕,試捕點的多少視水體大小而定,然后根據各點試捕漁獲數量,求單位時間漁獲量(Xn),進而求得當年漁汛的漁獲量(yn)。 yn=a十bXn 式中: a為常數 b為系數。 a=(∑x2∑y-∑x∑(xy))/(n∑x2-(∑x) 2), b=(n∑(xy)-∑x∑y)/(n∑x2-(∑x) 2) y為每年的汛期漁獲量 X為試捕單位時間漁獲量;連續 n年數據, 如果水面較大,且各湖(庫)區銀魚分布情況不同,則各試捕點 Xn所代表的實際資源量也不相等,這時如果取算術平均值,就不能客觀反映資源量的實際情況,必須分別給予一定的加權系數。如某水庫因水文狀況不同,導致其3大庫區 A1,A2, A3的銀魚分布密度不同,所以試捕結果 Xnl, Xn2, Xn3所代表的實際資源量也不同;又知,各庫區占總面積的百分比如下: Al,37.5%, A2,22.5%, A3,40%,故 Xn+0.375Xnl十0.225Xn2十0.400Xn3,將 Xn代人 yn’ a十bXn式中,即可求出當汛可能漁獲量 yn。 預報的準確與否,取決于Xn值的可靠程度。所以要取得可靠的 Xn值,必須一是試捕范圍要包括銀魚的主要分布區,而且每年試捕的方法保持不變,即捕撈效率不變;二是試捕的 時間盡可能在接近開捕的時候進行,以盡可能減少試捕到開捕期間人為干擾和自然死亡等因素造成的影響。 這一方法一般適用于人為因素干擾大、已充分開發利用的漁業水域。 (2)以分析水文狀況為基礎:銀魚種群資源量的變動往往與一些非生物學環境因素(如水溫、水位等)密切相關。一些人為因素干擾較少,或初次開發利用的水體,這種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可以用這些水文因子數值作預報工具進行預報。如繁殖期的水溫或積溫與漁汛期總產量的關系、生長期的水位或降雨量與漁汛期總產量的關系等。 必須指出,上述資源管理措施,一定要有良好的漁業秩序作保證,才能得以貫徹實施。良好的漁業秩序,必須有強有力的漁政管理來支持。因此,加強、改善漁政隊伍的建設和裝備,是銀魚資源管理的必要手段。 (四)銀魚加工 通過加工,可使銀魚變成暢銷國內外市場的優質魚產品,提高銀魚的價值,從而使漁業實現高效益。因此,加工是銀魚,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銀魚蛋白質含量較高,所以漁獲物容易變質,要求在收購、加工過程中,必須用冰保鮮。目前,我國銀魚產品主要是按出口標準,加工成1000克為單位的包裝,也有根據客戶需要加工成500克、250克、150克包裝的內銷產品。 出口銀魚產品的加工工藝和技術要求: 1.漂洗 將收集來的銀魚漁獲物運至加工車間,先行漂洗,即將適量的漁獲物放人大盆、大桶等容器內,再將容器置于自來水龍頭下,讓自來水沖洗漁獲物,邊洗邊用小撈海將漂起的樹葉、水草等雜質撈除,然后將洗好的銀魚放人另一容器內待用。 2、篩選 將漂洗好的銀魚按規格大小進行分級篩選,一般大銀魚按8一10厘米、10一12厘米、12厘米以上3種規格分選。太湖新銀魚等小型銀魚一般按3—5厘米、4—6厘米、5—7厘米、6—8厘米4種規格分選。各種規格的銀魚中大、中、小個體的比例一般為20:60:20。例如,5—7厘米的規格,最低要求比例是5厘米:6厘米:7厘米=20:60:20。大個體的比例增大不受限制,如果小個體的比例增大,價格就會因不符合產品規格等級而按比例下降。 3.裝袋 將篩選好的銀魚按需要稱取重量,裝入塑料食品袋后壓平封好,外套紙制小包裝盒,放入周轉盤內。因為銀魚加工過程中會因失水而失重,所以裝袋時需要適當多投一些料魚,以免加工成的銀魚產品,因重量不足而達不到標準要求。例如,l000克包裝,一般投1050克料魚即可。其他各種規格包裝依此類推。 4.速凍 將集中于周轉盤內的銀魚立即置于速凍車間內速凍。—速凍間的室溫保持在一38℃以下;持續冷凍24小時即可。若速凍溫度過高,會因冷凍時間過長而導致銀魚過多失水,降低銀魚產品的質量和數量。 5.冷藏 將經過速凍的銀魚,分別裝入事先已制備好的紙箱中(一般每箱裝24盒),移入冷藏間存放。冷藏間的室溫應保持在一18℃以下。 
編輯:南方漁網 訪問人次:4194 關鍵字:銀魚,  >> 更多資訊進入水產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發表評論
用戶昵稱:

評論內容:
滑動完成驗證:
 

品牌推廣

咨詢:0779-2029779

第十七屆農聘中國水產人才網絡招聘會

農聘-水產人才網

獵弧英雄

蝦青素

強肝

手機版水產門戶網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水產前沿廣告

海洋與漁業

圖文推薦

更多

最新技術綜合

更多

紅法活體蝦青素

今日要聞

更多

熱點推薦

更多

關于我們 | 企業推廣

會員服務 | 網站動態

聯系方式 | 友情鏈接

付款方式 | 網站地圖

服務專線:0779-2029779

傳  真:0779-2030003

郵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響力的水產網站--水產門戶網

廣西南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桂ICP備11001749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桂B2-20050073

X

中國水產門戶網微信平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