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水產養殖的第一大國,其養殖品種和產量都是居首位的,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速度也是空前的。隨著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日常生活消費食品的質量,作為日常消費品中不可替代的主要蛋白來源之一的水產品更是人們關心的焦點。與早20—30年相比,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農藥品種和使用量的急增,抗生素其它防物的濫用,水產養殖品種中飼料添加劑(包括粘合劑)的無序添加等,使市場供應的水產品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即肉質沒有以前那么鮮美、重金屬積累、農藥和抗生素等殘留、個體越來越小、不時出現一些怪味。消費者不斷提出疑惑,對水產品質量的要求呼聲越來越高,要求綠色無公害產品或有機產品,這已是世界性關注的大問題,尤其是入世后,隨著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對水產品品質的要求不但是國內的質量問題,而且要放到一個全世界公認的質量問題高度。
浙江省是全國經濟大省,而杭州市又是浙江省的省會大城市,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目前省、市各界有識之士及水產行政部門均已認識到這一問題,并已將其提到議事日程中,準備籌建“水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其目的是制定標準,即要求水產品按標準生產、加工、銷售,真正將水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測落實并做好,浙江的寧波市已率先成立了“水產品品質監測中心”,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業已制定了“安全優質水產品”的地方標準”,這是大勢所趨。杭州市對人們的日常消費品中的肉類(豬肉)、蔬菜、豆腐均進行檢測,由專門的機構對其進行抽樣檢測。同樣對水產品的健康養殖已是迫在眉睫。但限于我市水產養殖業的特殊情況,即有國有單位,集體單位,更多的是廣大的專業戶進行養殖,從養殖品種、養殖形式、養殖周期、養殖技術、養殖環境等均差異較大,而且以前對水產品內在的質量問題一直沒得到相應的重視,進行健康養殖的實施還有一個試驗、總結、推廣的過程。必須認識到提供無公害食品的緊迫性,改變生產技術,以符合產品標準。 在此就水產品進行健康養殖的幾個主要方面和技術問題表述如下,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 苗種問題
苗種是水產養殖業的基礎,一個好的養殖種類的出現可以興起一個行業的熱潮(如鰻、甲魚、河蟹、羅氏沼蝦、青蝦、對蝦等),相反一個差的品種會給行業帶來較大的損失。品種是指種質基因良好的、沒有退化的、抗病力強的、生長快速的、飼料利用率高的、肉質良好的、有一定遺傳穩定性的種類,并且應該是由原種繁殖的子一代——良種。要使養殖的品種健康且病害少,可減少用藥,則各類藥物和重金屬離子的殘留可以減到最低的限度。但是苗種的選育往往費時長,費用大,需由專門的科研院所來完成。杭州市在這方面投入力度還有一定距離的。提高苗種的質量主要有以下措施:
1、 雜交育種 將優良的品種或品系通過人工雜交育種的手段,定向培育出生長快、抗病和抗逆能力較強的種類供廣大養殖者進行養殖。這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育種方式之一。如銀鯽、豐鯉等。
2、 生物工程技術 通過雌核發育、家系選育并結合多系雜交育種,或通過人工的誘導(溫度、壓力、生物因素)使水產品種的染色體加倍來得到的。如建鯉(荷包紅鯉與元江鯉作為原始親本)、單性羅非魚等級。如工程鯽(三倍體),三倍體的品種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的特點。現在人們對DNA認識越來越清楚,其通過分子水平育種技術也將日趨完善,想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運用DNA技術培育出來的符合人們意愿的健康品種。
3、 無病害苗種的生產 在的集約化養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養殖品種的病害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故現在常規苗種的培育中,提倡“健康育苗”、“無病毒或無菌育苗”即在整個育苗過程中嚴格選擇親本,嚴格控制水體中細菌病毒和其它有害生物的數量,使降到最低的程度,利于今后的養殖。如現在許多蝦苗的培育用此法,如無特定病毒的蝦苗SPF。今后還將從基因水平提高其抗病力。
4、 養殖種質的遺傳特性檢測 我國目前的養殖業,對養殖品種僅停留在引種、開發及馴養的階段。隨著養殖業的發展許多優良品種因長期的近親繁殖,其生長等遺傳特性有所變化,必須對其進行定期的檢測,做到心中有數。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做得比較好,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較少,在養殖生產上也帶有一定的盲從性。
5、 優良種質的復壯 即對生產上大規模養殖的品種進行種質的復壯,目前主要的做法是定期引進原產地或天然的種質,改善因養殖時間長而造成的養殖生長特性下降或個體變小的變異。在我省市的許多養殖品種中存在這一問題,如青蝦、河蟹品系的混雜和近親繁殖,使商品的規格在同樣的養殖條件下,比原來普遍偏小,許多魚也有此現象。今后將從應用良種和人工選育種方面加以解決。
6、 嚴格控制盲目引種 我國近幾年來養殖品種的增加比無論那個時期和那個國家都多,這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無論從國外或從省外(包括跨地區)引種都必須進行嚴格的檢疫(尤其前者),搞清楚該區系原有的病害和本身該品種的帶菌及發生的病害情況,引進后將對本地的病原區系產生的影響及對本地主要經濟養殖品種的危害評估;搞清引進該品種對生態平衡和種質資源的影響將是如何的,才能引種。盲目引種對我們原有養殖及引進品種的危害而造成損失已經很多,特別是蝦蟹鱉養殖中的病害。應嚴格執行農業部頒發的“水產苗種管理辦法”。
二、 環境問題
養殖水環境隨著工業的極大發展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這是世界性的環境問題,包括水體的直接污染、陸地的污染和大氣的污染,但最終都將污染水體環境。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其本身的生物污染也日益嚴重。環境條件惡化,必將造成養殖品種病害的增加,又促使養殖者用藥的增加,使得重金屬和農藥積累越高,也使抗生素的殘留增加,從而影響了產品的質量。改善養殖水體環境的主要措施有:
1、 場址和水源的選擇 新塘的開挖則必須考慮到場址的選擇,浙江省糧食放開以后新挖的池塘不在少數,更應考慮此問題(僅杭州地區2001年新增魚塘就達數萬畝)。開塘一定要選在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未受或少污染的水源。要了解周圍全年的工業污染、農藥污染的情況,必要時進行水質的檢測,使其符合我國的漁業水質標準。
2、 清除過多的淤泥 對老塘顯得尤其的重要,淤泥往往是病菌大量繁生的場地,而且過多的淤泥又會造成養殖過程中的過多耗氧,也會引起養殖旺季病害的暴發。一般只留20厘米左右的淤泥即可。
3、 底質的改良
(1)每年除清除過多的淤泥外,最好在冬季讓其干置,通過冰凍和日曬殺死大量的有害病原體及其孢子、芽孢、休眠卵等,減少來年發病的數量。并且使底質龜裂后可使空氣與土壤充分接觸,使底質中的有機質充分氧化,將有機物礦化成無機鹽,可成為來年池塘中餌料生物的營養源。
(2)每年放養之前,使用足量的生石灰,與淤泥充分混合,一可保持水質pH的穩定和微堿性的水環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繁育,減少病害;二可使底部淤泥較為疏松,增加通透性。
4、 徹底清塘 清塘可以在年底干塘時或來年放養之前,主要目的是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蝦和病原體,利于養殖的成活率和減少養殖過程中的發病率。
5、 水質處理
(1)化學處理 許多高集約化程度的養殖為了避免在養殖中暴發大規模的病害,都設水處理池,即對引用的水源進行預先的消毒殺病原體處理,保證加入到池中的水不帶病原體,減少病害的發生和提高成活率。如對蝦高位池養殖中的預處理。
(2)生物處理 主要應用和控制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生長。當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時致病菌和有害菌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而減少病害的發生;另外有益菌能在有氧的環境條件下分解有機物質,減少養殖過程中的自身污染問題。生物處理較高水平的如工廠化或循環水養殖中的生物轉盤、生物包等;處理水平較低的是在一般的養殖池中定時添加有益微生物,如PSB、消化細菌、活力菌等。
(3)物理處理 主要是通過紫外線或臭氧等對養殖的進水進行預消毒處理或過濾等。
6、 模擬自然的生態環境 在養殖的水體盡可能的增加有些品種的棲息場地、隱蔽場地和活動場地。如立體養殖青蝦中增設網片、溫室甲魚養殖中的掛網等都是為了增加養殖品種的棲息隱蔽場地;蝦蟹養殖中的種植水草既可增加其隱蔽的場地減少互殘,又可吸收部分有機物等養分而改善水質;甲魚養殖中的食臺兼有曬背的作用,這都是為了在養殖中提高成活率和效益,但同時可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環境而減少病害的發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