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筆者于1999年利用我縣東川水庫引水渠道旁的池塘進行光倒刺鲃池塘養殖試驗,獲得成功,試驗塘5口計6畝,經一年半的養殖試驗,取得畝產610公斤(其中光倒刺鲃510公斤、鳙魚100公斤)的良好效果,在此成功的基礎上,于2000~2001年繼續在全縣推廣養殖,面積達500畝,年平均畝產310公斤,總產180噸。現把主要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池塘條件 用于飼養光倒刺鲃的五口池塘均為長方形,其中一口為水泥底,其余四口為泥沙底質,平均池塘水深1.3米,池塘用水為東川水庫農田灌溉用水,水質清新,pH值6.5,池塘水透明度30~50厘米,溶氧量保持4毫克/升以上。
2.魚塘清淤與消毒 放養前一個月清除池底淤泥,曝曬15天。魚種下塘前10天,用生石灰進行消毒。魚種下塘前2天,用鳙魚苗試水,證明毒性消失后投放魚種。
3.魚種來源 魚種為我縣秀峰、長樂鄉蘆溪溪的野生光倒刺鲃苗。魚種下塘前用3%食鹽水浸浴5分鐘進行消毒。
4.飼養管理 (1)每天堅持巡塘,觀察水色、魚的活動攝食情況,尤其是天氣悶熱、冷暖交替時節應做好防止浮頭工作,如及時注入新水使池水溶氧4毫克/升以上。(2)投飼技術:光倒刺鲃養殖的水質寧瘦勿肥,保持清新的水質和微流水,每隔7~1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占池水1/3。投喂的飼料為羅非魚膨化浮性顆粒飼料。根據其生長不同階段為2#、3#、4#料,每天投喂2~4次,日投喂量占魚體重3%~6%,根據水質、天氣、生長及攝食情況靈活掌握。(3)病害防治:養殖過程中以生態防病為主,盡量避免病原體感染,在養殖過程中基本上未發現嚴重病害。細菌性疾病僅發現爛鰓病、白尾病。治療方法:外用藥用0.3~0.5毫克/升強氯精全池潑灑,或用痢特靈(粉劑)0.5~0.8毫克/升全池潑灑。內服藥可用土霉素(粉劑)每50公斤飼料用60~150克土霉素拌和晾干后投喂。寄生蟲病僅發現錨頭鳋,可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濃度為0.25~0.3克/米3,或用2.5%敵百蟲粉劑,濃度為1~2克/米3全池潑灑1~2克/米3。
二、收獲結果
1.產量結果 五口試驗塘面積6畝,經一年半養殖,總產鮮魚3660公斤(其中光倒刺鲃3060公斤、鳙魚600公斤,分別占總產量的83.6%、16.4%),平均畝產610公斤。
2.出塘規格成活率與凈增重 根據漁獲物分析,共收獲光倒刺鲃5400尾,平均成活率90%,產光倒刺鲃3060公斤,群體凈增重2928公斤,平均出塘規格0.57公斤。
3.經濟效益分析 根據生產記錄分析,光倒刺鲃成魚池塘養殖畝投入1.54萬元,其
中苗種費0.4萬元,飼料費0.71萬元,塘租費0.12萬元,其它費用(人工費、水電費、藥品費、稅收)0.31萬元,苗產量510公斤,畝產值2.45萬元,畝年平均利潤0.91萬元,投入產出比1:1.59,屬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養殖項目。
三、小結與討論
1.光倒刺鲃生長快、食性雜、耐寒、抗病能力強,我縣屬內陸山區縣,光倒刺鲃苗種來源豐富,養殖水域的水質清、無污染,作者池塘養殖試驗獲成功,近年來我縣已推廣500畝。根據試驗總結,整個養殖過程要保持微流水,水質清新,透明度控制在30~50厘米,保持池水優良生態環境。
2.應加強病害防治工作,做到以防為主,減少魚病的發生,試驗推廣中,我們認為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環節:(1)魚種下塘前要消毒。(2)選擇健康體壯的大規格苗種。(3)調節好水質,保持水質清新,若發現細菌寄生性疾病要及時用藥物治療。
3.養殖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1)因光倒刺鲃不耐低氧,所以要保持水質清新,溶氧量保持4毫克/升以上。(2)其性情急躁,游速快,跳躍性強,拉網起捕時常從網上跳過,因此操作時要特別小心,池岸要高出水面50~80厘米。(3)其喜靜怕擾,如有捕捉會拒食數天。
我縣擁有大面積的淡水池塘,尤其是相當部分池塘養殖效益不盡理想,幾年來的試驗表明,在我縣推廣光倒刺鲃池塘養殖是可行的,既提高了池塘經濟效益,又豐富了名、特、新品
種供應市場。漁民較缺乏光倒刺鲃養殖技術,有待水產科技工作者進一步推廣普及這方面知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