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由于藥殘問題對我國水產品出口市場的沖擊,我國政府對整個漁藥市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整頓,公布了一大批水產禁用藥物,如氯霉素、呋喃唑酮、孔雀石綠、五氯酚酸鈉等。特種水產品由于其經濟價值高并有較大的出口市場,因此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違禁藥物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常規魚類的養殖過程中,細菌性疾病的發生比較頻繁、發生面積也較大。但受其商品價值及出口市場所限,養殖業者還是經常選用一些老方法進行疾病的防治,甚至使用一些違禁藥品,如孔雀石綠、呋喃唑酮、氯霉素等控制疾病。這樣的防治方法,不僅使水產品的品質受到嚴重的影響;并且藥品的長期使用還會產生較強的抗藥性導致藥物的用量加大;而且排出的養殖廢水對自然環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污染,給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常規魚類的病害防治中,探索推廣一些新方法、新藥品顯得極為必要。
一、 暴發性出血病
又稱細菌性敗血癥。是我國目前危害魚的種類最多,年齡范圍最大,流行地區最廣、流行季節最長及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傳染病。該病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及溫和氣單胞菌兩種病原菌引起。發病后的魚體表充血,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大量的腹水并有溶血現象;腸道內無食物,卻有很多粘液。病魚有時伴有眼球突出,鱗片豎起,鰓絲末端腐爛等現象。
此病經常發生在魚池池水、底質惡化、老化;溶氧低;有害物質多的池塘中。若養殖管理不善,再加投喂霉變的劣質飼料,更加容易造成此病的發生、發展。
暴發性出血病的預防首先要加強養殖的飼養管理,按“四定”投餌方法進行投飼;定期地使用藥物及生物制劑進行綜合預防工作。生產上可先采用強克202、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再用益水寶、光合細菌等有益菌對不良的水質進行凈化;利用沸石粉、亞硝酸鹽降解靈吸附、降解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理化因子。
疾病發生后要采取積極的診斷治療工作。首先診斷是否有寄生蟲寄生。如有,應采用有效的藥物殺滅寄生蟲。之后采用強克202(用量0.3ppm)或二溴海因(用量0.2ppm)、溴氯海因(0.3ppm)進行水體消毒;其次采用益水寶(用量0.4ppm)或光合細菌(用量5ppm)改善水質環境;如檢測出水體中亞硝酸鹽含量過高,應同時潑灑亞硝酸鹽降解靈(0.8ppm)進行處理。第三步,在潑灑消毒劑的同時投喂藥餌,每公斤飼料中添加生物酶活性添加劑1.5克,中魚尼考1.5克或蝦蟹康15克,連續投喂5天。如病情較重,應隔2天再投喂3天藥餌即可。
二、 腸炎病
該病的病原體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整個養殖過程中魚類的腸道中都存在此類病菌。但在健康的魚體中,該菌種不占優勢,不會引發疾病。但當受到水質環境惡化、溶氧降低、投喂變質的飼料、以及投餌不定時、不定量等原因影響,引起魚體的抵抗力下降,從而病原菌隨病魚的糞便而排到水中污染水質及飼料,經口傳染到其它魚類、魚種。因此,這類疾病在整個養殖周期中都有可能發生、發展。當池塘水溫在18℃以上,該病即可流行,一般發生在4-9月份。患病的魚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紅斑,肛門紅腫,輕輕擠壓腹部即有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解剖可見腸壁充血發炎,腸道內無食物、只有淡黃色粘液,內壁糜爛。
腸炎病的預防方法與暴發性出血病基本一致,治療時要采取外消內服相結合的方法。,可采用溴氯海因(0.3ppm)或二溴海因(0.2ppm)等消毒劑對養殖水域進行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添加中魚腸炎消(0.5%)或中魚尼考(0.1%)及免疫多糖(0.2%)進行投喂,連續投喂5天,病情即可基本控制。
三、 爛鰓病
病原體為柱狀屈撓桿菌。一般是由魚體與病原菌直接接觸而引起,尤其是魚的鰓部遭到機械損傷后更易感染。該病在水溫15-30℃范圍內均可發生,并且水溫越高越易暴發。病魚體色發黑,食欲減退,打開病魚的鰓蓋可見鰓蓋內表面的皮膚充血發炎,中間部分常糜爛成一圓形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鰓絲腫脹,粘液增多,末端缺損。絕大部分病魚的鰭邊顏色發白變淡。
爛鰓病的預防方法:在操作時要輕快,避免魚體受傷;放苗時要用藥水進行浸泡消毒。養殖過程中定期對池塘進行消毒,發病后采用二溴海因0.3ppm或治鰓靈0.2ppm或強克202 0.3ppm全池潑灑,消毒后同時內服魚蝦康達1%藥餌3-5天即可。
四、 赤皮病
病原菌為熒光假單胞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當魚體因捕撈、運輸、放養等人工操作或機械損傷、凍傷或被寄生蟲寄生而受傷時病菌乘虛而入、引起發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發生。尤其是越冬后的春片最易暴發(時間大約在3-5月間)。病魚表現為體表出血發炎、鱗片脫落。鰭的基部充血,鰭條充血或糜爛呈掃帚狀,常稱“蛀鰭”,也常伴有爛鰓癥狀。
赤皮病的防治方法基本與爛鰓病一致。在起捕、放養時動作要輕快,避免魚體受傷,越冬之前,要使用溴氯海因(0.3ppm)等消毒劑對池水進行消毒,并加深池水,保證魚體不被凍傷。來年開春后,盡早地開食,提高魚體免疫力。用時使用一次消毒劑(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殺滅水體中的有害病原菌,即可起到預防效果。疾病發生后要及時地采用殺蟲劑與消毒劑相結合的方法,對水體進行處理,并結合內服藥餌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可參考爛鰓病的防治方法。
五、 羅非魚潰爛病
病原菌為嗜水氣單胞菌,也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在整個養殖期及水域中普遍存在。但只有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飼養管理不當的情況下才可能引起羅非魚的發病。病魚體表充血,周圍鱗片松動、脫落。并逐漸潰爛成血紅色斑狀凹陷。病灶無特定位置,在頭部軀干等全身各部位均有可能產生。對病魚進行解剖,可發現肝呈褐色、膽囊腫大呈墨綠色。
羅非魚潰爛病的預防方法:要采用合適的養殖密度,及時地進入暖棚防治凍傷,定期地采用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強克202等消毒劑進行消毒,并結合投喂中魚尼考、魚蝦康達等藥餌,飼料上要適當投喂些青綠飼料,提高魚體的免疫力。疾病發生后,及時撈出病魚,移入優良的水質中進行暫養處理。同時在池塘中潑灑溴氯海因0.3ppm或強克202 0.3ppm進行水體消毒,盡量不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以免進一步刺激病灶處。在使用外用藥物的同時,結合內服中魚尼考(0.15%)藥餌5-7天即可。
綜上所述,常規養殖魚類的細菌性疾病還有許多,如豎鱗病、打印病、白皮病等等。但是所有的病原菌都有一個共性:都是條件致病菌。只有當養殖密度過高,管理不當而造成水體惡化,魚體受傷、免疫力下降等情況下,致病菌大量繁殖侵入魚體而發病。因此在預防細菌性疾病時要采用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而后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劑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同時配合使用生物酶、多糖類的活性添加劑來提高魚體的自身免疫力等一系列的綜合方法,給養殖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