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該技術可使中小型水庫的水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發揮水庫工程的綜合效益,推動水庫養魚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增強水庫管理單位的經濟實力。
該技術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水庫群漁業技術。將地理位置相近,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相似的若干水庫,通過經濟手段組織起來,按照系統工程的觀點進行漁業開發。
二是施肥養魚技術。向水庫合理施放有機肥和無機肥液,提高水體中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培肥水質,促進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為濾食性魚類提供充足的餌料,同時促進底棲動物、水生植物等的增殖,為吃食性魚類提供一定的餌料。
三是水庫網圍養殖技術。在水位相對穩定的水庫,選擇水深2~5米,庫底平坦、光照好、有微流水的庫區,根據不同的養殖對象,用一定規格的網片,圈圍成所需面積的有底或無底封閉網區,進行魚種培育或成魚養殖。
四是水庫網箱養殖技術。在避風向陽、有微流水的庫區,設置不投餌或投餌網箱,培育濾食性或吃食性魚種或成魚。不投餌網箱主要設置于富營養庫區,用于培育鰱、鳙魚種,投餌網箱用于養殖鯉、草、魴、鯽等吃食性魚種或成魚。
五是立體生態漁業技術。以養魚為主體,將漁農、漁牧或漁農牧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具體形式有魚、糧(草、菜)結合,魚、畜結合,魚、禽結合,魚、畜、禽結合,魚、糧(草、菜)、畜、禽結合。
六是水庫壩攔庫灣或小水庫精養技術。選擇灣口小、腹部大、最好有灣中灣、來水面積小的百畝左右的庫灣,在灣口筑土壩,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域,或利用面積在500畝以下、水源相對穩定的小水庫,合理移植池塘精養技術,實行多種類、多層次、多齡組的魚種投放模式,結合投餌、施肥,開展人工精養。
七是移植馴化技術。根據水庫的生態條件,因地制宜地向庫內移植銀魚、鲴類等經濟效益高的魚類,并使其形成產量種群,在有水草資源的水庫開展河蟹、蝦類等的移植增殖。
本技術適用于全國中小型水庫及湖泊、山塘,在利用時應根據水庫的生態、經濟等條件,結合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在上述綜合養殖技術中選用1~2項或多項技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