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筍殼魚,學名褐塘鱧或尖塘鱧(Oxyeleotrismarmoratus),是熱帶、亞熱帶的名貴淡水魚類,主產于泰國、越南等地,已成為這些國家高效益的大宗出口水產品。該魚肉質細嫩、刺少,味道鮮美,為淡水魚之冠。
一、主要生物學特征
筍殼魚屬鱸形目,鰕虎魚亞目、塘鱧科、尖塘鱧屬,為鰕虎魚亞目中個體較大的種類,最大個體的體長60cm,重達5—6kg,每尾重0.4kg以上為商品規格。
1、主要形態特征
筍殼魚的體形略延長,粗壯,前段呈圓柱形后部稍扁,頭扁平、較大,嘴寬,嘴角下斜,與眼同寬。眼睛凸出,位于嘴唇上方,上頜兩側為齒帶,下顎長于。上顎。有一排小尖牙,體寬約為體長的1/3.5,頭的尺寸是體長的1/2.8。鼻孔凸出緊貼于唇,胸鰭和尾鰭呈流線形,有黑白相同的花紋,有15—16根刺。背鰭分為兩部分前半部有8根刺、后半部有11根。它的尾鰭與胸鰭同高,有5根刺。身上的鱗片呈梳齒狀,有4圈黑色斑紋,腹部的顏色較淺,體表的顏色會隨著周圍水質和環境而變化。
2、生活習性
筍殼魚屬肉食性、底棲、喜穴居性魚類,畏光,喜歡藏于淤泥和石頭縫隙、洞穴中,與其它肉食性魚類烏魚、鱖魚相比,它生性并不兇猛。平時只是靜靜地呆在水中,只有當它的食物(小魚、小蝦)游近它的時候才變得兇猛。捕食的時候,會變得很靈活,能迅速地追逐獵物。有較強的耐低氧性。溫度范圍在18℃一33℃,適宜溫度在25℃一30℃,22℃以下停止攝食,12℃以下死亡,適宜水酸堿度pH值為7—8.5。
3、食性
筍殼魚以肉食性為主,其食物組成隨魚苗不同生長階段而變化。在自然條件下體長1.5—2 cm 的魚苗食輪蟲類、枝角類(水蚤)及橈足類浮游動物,體長3--5 cm 階段以枝角類(水蚤)、橈足類浮游動物及其它甲殼類、軟體動物、小蝦為食,7--10 cm 階段主食蝦類、小魚苗,l 0cm以后主食各種規格魚苗、蝦類。經馴化可攝食魚糜、冰鮮魚塊及全價配合飼料。
4、生長
在溫度適宜條件下1.5cm左右鱗片完全變色的苗種,培育成50--80g/尾規格的可放養幼魚,需5—8個月;50--80 g/尾的幼魚經過6—10個月的養殖即可達到400---500g/尾上市規格。
二、筍殼魚的苗種培育技術
1、育苗池
育苗池應選在:便于日常管理,水源條件好(可用井水),無污染,無噪音干擾,供電、交通方便的地方。
(2)育苗池的修建
育苗池可使用10---50m2,1—1.5m深的水泥池(養鱉場水泥池最佳),也可修建底部平坦,略向排水方向傾斜,底部高差20---30cm,深1.5m,底寬3m,長30---50m,底部高于排水溝50 cm 的長方形土池,用8m寬的塑料編織布鋪全池(各生產廠都可以提供8m寬任意長度),避免直接使用土池,因育苗期分規格 時,該魚苗底棲、鉆泥,出苗操作難度大。
(3)育苗池面積、育苗量及養殖密度
根據計劃養成商品魚的總量,推算魚苗培育量來選擇育苗池面積。例如:養成商品魚目標量為畝產1000kg,商品魚規格400—500 g/尾,總成活率80%時,需放養50--80g規格苗4000尾,總育苗數量應不少于6000尾。培育成可放養規格苗,按每m210-20尾計,育苗池總面積應不少于300 m2,可選擇50-100 m2數個池組成,便于分規格培育魚苗時使用。
2、育苗前的準備工作
(1)全池水位20 - 30cm,用10ppm高錳酸鉀消毒,浸泡時間不少于1小時。
(2)育苗池水需使用80目的濾網進行過濾,防止雜魚苗、卵進人育苗池。
(3)根據育苗池面積合理使用充氣泵,保證水體溶解氧。
(4)根據當地的氣溫條件,選擇育苗池首次水位30-50 cm ,可使用遮光材料防止陽光曝曬,保持水溫相對穩定,為苗種提供弱光照水環境,育苗期水池下層適宜溫度為25℃
-28℃。秋冬季需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進行保溫。
(5)用含氯消毒劑,對全池水體消毒,并使用殺蟲劑殺滅寄生蟲及寄生蟲幼體。
(6)土建育苗池周圍應建50 cm 高的防護網或其它方式的防護設施,防止蛙、蛇進入育苗池吞食魚苗。
(7)可在育苗池底放置、取出方便、供魚苗躲藏、底棲的蔭蔽物,如拱形瓦片、塑膠管
等。
(8)育苗池使用無機肥、豆漿潑灑肥水(切不可使用有機肥潑灑),一周左右水色嫩綠,pH值在7—8.5可放養苗,并提前用小蝦試驗檢查水是否安全。
(9)配套修建枝角類(水蚤)、橈足類、搖蚊幼蟲、水蚯蚓的培育池,或建立供應源,保證育苗期有充足適口的餌料。
3、苗種的采購
國內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種,抗病力強,打包技術完善,運輸時間短,成活率高,國外苗種多是采用土池培育,魚苗出塘時損傷大,運輸時間長,魚苗對不同地域免疫能力的差別,處理不好往往成活率較低。
筍殼魚苗在培育階段,規格差異大時,規格大的苗種生長速度快,會殘食規格小的苗,對育苗總成活率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應要求筍殼魚苗種生產場將1.5—3 cm 苗種分規格包裝并注明數量,力求做到同池同規格下池。
4、魚苗的放養
(1)魚苗開包后,先倒人直徑50-60 cm 塑料盆中或其它適用的容器中,用飲料瓶做成的簸箕狀漏水的自制專用工具(以后分魚苗時常用)將規格差異大的魚苗分檢歸類。測量塑料盆中水溫,按每半小時調溫2℃緩緩加入已配專用消毒劑的育苗池水,使魚苗適應新的水質,二者水溫相接近即可將魚苗緩緩倒人池中,如水溫相差大,調溫時間長則需配備充氧氣石,微量供氣以增加水體溶解氧。
(2)放養密度:體長1.5-2 cm 的魚苗每平方可放養100-150尾,2~3 cm魚苗的每平方可放養80 -100尾。育苗池面積大于50㎡可采用放養密度上限。
5、魚苗的飼養
(1)筍殼魚苗的培育期,采用單養方式,體長1.5—2 cm 的魚苗,每日投喂輪蟲及枝角類(水蚤)3-4次,2-3 cm 的魚苗投喂枝角類(水蚤)、橈足類浮游動物,保持每mL水中有10 -30個的密度,并適時增加投喂水蚯蚓、搖蚊幼蟲,所投餌料須用清水清洗后投喂。
(2)魚苗人池后保持連續供氣二周,每隔3-5日注入10cm提前一天消毒的備用池水,直至加到1m以上水位。
(3)在部分魚苗長到4~5cm左右時,加大投喂搖蚊幼蟲、水蚯蚓等軟體動物量,并逐步減少枝角類(水蚤)、橈足類浮游動物投喂量,魚苗生長到5~7cm以上時可投入少量的仔蝦苗,供魚苗捕食,隨著魚苗生長,逐步增加蝦苗投放量。
(4)分池:每15天抽檢魚苗的生長狀況,當部分魚苗長到5-6cm時應分池養殖,將規格相近的魚苗歸類后分別人池,放養密度:5-6cm魚苗每平方可放養50-70尾。當魚苗長到8—9cm左右時應再次分池養殖。養殖密度:8-9cm魚苗每平方放養15-25尾,生長到12-13cm體重50-80g以上時可出池放養。
筍殼魚苗種在育苗期,適時多次按規格分池,降低了放養密度,減少了相互殘食,促進了生長。筍殼魚對外界環境的改變,應激反應較強,捕魚時應使用自制的專用工具、抄網,不可以用手觸摸魚。
(5)當魚苗生長到7cm以上時,可開始進行人工飼料馴化,用20目塑料網制成30cmx50cm的餌料框,沉入水中,用魚糜或人工全價飼料(粗蛋白不低于38%,可使用鰻魚料)做成的軟顆粒投喂,并逐步減少育苗池中活體餌料數量,馴化期需一到二周,飼料馴化方案的選擇,應根據最終養成階段投喂餌料的品種確定,在養成期不能經常更換品種,如選擇投喂小魚塊,在養成期更換為人工全價飼料時,筍殼魚較長時間不吃食,影響生長速度,如選擇投喂人工全價飼料,在養成期更換投喂小魚塊時,筍殼魚則能很快適應,如選擇養成階段為投喂人工全價飼料,需從馴化期開始堅持不改變。筍殼魚喜早晨、黃昏光線暗時出來覓食,飽食一次靜棲在池底,一、二天不吃食,筍殼魚的養殖須每天黃昏時投食一次,在次日上午清洗餌料框,檢查吃食情況及時調整飼料量。(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