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條紋鱸,又稱雜紋石魚旨,原產于美國東海岸,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魚類。19世紀末作為游釣的對象被引入西海岸。以后條紋鱸在河流中迅速繁殖,進入各支流,形成了條紋鱸捕撈業。后來,由于捕撈過度,使條紋鱸的養殖在加州等地引起重視,開始進行條紋鱸的人工養殖。美國利用條紋鱸與白鱸雜交,產生子一代雜交條紋鱸,與其父母本比較,具有個體大,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等雜交優勢,因而把雜交條紋鱸作為主要養殖對象。在淡水養殖品種中,雜交條紋鱸排于斑點叉尾魚回之后而居第二位。
我國臺灣90年代初開始引進雜交條紋鱸試養,大陸于1993年由廣東省引進養殖。經試養表明,雜交條紋鱸與我國現有鱸科養殖品種相比,具有體型和體色好看、肉質好而有特殊香味、商品價格高等優點,是很有發展前途的養殖,其他省、市也紛紛引進試養。
1、形態特征。條紋鱸體側扁,呈紡錘形。鱗片呈銀白色,比其他鱸魚大。整個體色除背部的小部分呈青灰色外,體側和腹部都呈銀白色,側線上下都有縱向排列的黑色條紋。純種條紋鱸體型較大,體長與體高比較大,其條紋較直且整齊,中間不間斷。
白鱸體型較短,個體比條紋鱸小。體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條紋也比不上條紋鱸清晰而有規則排列,側線下的條紋短而少,鱗片也相對比條紋鱸小。雜交條紋鱸體型介于條紋鱸與白鱸之間,體型較高,條紋較紊亂,常有間斷現象。
。病⑸盍曅。條紋鱸是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范圍4℃—33℃,水溫高于30℃時,攝食減少,生長受到抑制,容易感染疾病,水溫高于33℃可引起死亡。水溫低于15℃時攝食量也減少,生長減慢;適宜的pH值范圍為6-9。條紋鱸屬于溯河性產卵魚類,對鹽度的適應范圍很廣,為0-33‰。與其他鱸科魚類比較,條紋鱸的應激反應比較強烈,尤其是低溶氧的環境下,或從較清的水體轉到較混濁的水體,或者從高堿度的水中轉移到低堿度的水中時,容易引起強烈的應激反應而死亡。因此要求養殖池水質清新,溶氧要達到4cg/L以上,在魚種運輸或過塘前,必須停食和進行拉網鍛煉,使其對環境的改變有個適應過程。
3、食性。條紋鱸屬于肉食性魚類,在天然水體以攝食小魚、小蝦為主,種肉自相殘殺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仔魚開口飼料主要是輪蟲,當魚苗長到0.8cm以后(約15日齡),可攝食小型枝角類,長到2cm以后,可互相死殺。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條紋鱸可馴食配合飼料。
。、生長。條紋鱸的生長速度較快,在廣東3月份繁殖的魚苗,養到年底可長到500克。到第二年底,可長到1500克。白鱸當年魚種到年底也可長到500克,但第二年生長較慢,只能長到900-1000克。雜交條紋鱸的生長速度比純種條紋鱸更快,池養條件下,Ⅰ冬齡魚可達800克,Ⅱ冬齡魚可達2000克,Ⅲ冬齡達3000克。在天然條件下條紋鱸的最大個體可達10多公斤,白鱸體型較小,只有2-3公斤。
5、繁殖。條紋鱸屬于溯河產卵魚類,在原產地,性成熟年齡為Ⅲ冬齡,產卵時間為每年的4-6月,5月為高峰期。白鱸Ⅱ冬齡達到性成熟。在廣東地區,條紋鱸和白鱸的性成熟年齡為Ⅱ冬齡,產卵季節為2月下旬至3月下旬,屬于一次產卵類型,懷卵量和產卵量都很大,體重1.5公斤的條紋鱸親魚,可產卵20多萬粒;2.5公斤可產卵50萬粒,卵徑僅0.6mm,遇水后粘性較強,也具油球,胚胎發育的速度與條紋鱸相近,剛出膜的仔魚全長僅2mm。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