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水質變化是引起鱖魚病毒性出血病最根本的原因之一。經過近4年的大量實地調查和科學研究后,以市水產所副研究員艾桃山為主的課題組得出上述結論。
昨日,他們主持研究的武漢市晨光計劃資助項目———“池養鱖魚病毒病原及診斷試劑研究”,通過了有關專家組織的科技鑒定。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廣東等養殖地的鱖魚常常大面積出現暴發性出血病。這種魚病所到之處,幾乎都會導致鱖魚全軍覆沒。近幾年,隨著鱖魚在我省養殖范圍的擴大,這種魚病的發病率也不小。據悉,平均5個鱖魚養殖戶,大約有一家因這種魚病的暴發而破產。
艾桃山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的科研人員從1999年就開始了科研攻關。4年來,他們所進行的鱖魚病毒性出血病的流行規律調查表明,這種魚病暴發時,一般都伴有水質的急劇惡化,而發病的魚塘中使用了水質改良劑后,該病的發病率下降了90%以上。
艾桃山介紹,近年隨著水體污染的日趨蔓延,很多過去不常見的魚病現在不時出現。如近年來出現的中華鱉病毒性死血癥、蝦子的白斑病等。
水體污染不僅導致魚病增加,而且還導致魚類畸形的產生。據他介紹,過去草魚身材修長,如今由于食用添加微量元素的餌料及水污染等因素,草魚體形變得碩大粗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