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天峽紅鮰又叫昭君鮰,是從鯰科魚類變異品種中改良選育而成的一種集觀賞、美食于一體的珍貴魚類。它具有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易養易繁、產量高、投資少、效益好等特點。主要營養指標比名貴淡水養殖品種高5%左右,其習性溫馴,喜在陰暗環境下攝食,屬底棲魚類。適溫范圍為0℃—38℃,最適生長溫度18℃—30℃,pH值為6.5—8.5。雜食性,既吃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枝角類、無節幼體等動物性飼料,又吃人工配合飼料。魚苗在5—6厘米以前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等;10厘米以后到成魚階段主要食配合飼料和有機碎屑等。飼料蛋白質含量為27%—38%,能適應其不同生長階段的消化吸收。
一、成魚養殖
1、池塘養殖。要選擇排灌水方便,面積3畝以上、水深2米左右的池塘,每6畝配增氧機一臺,每畝投放10厘米以上魚種1000—1300尾,搭配鰱、鳙魚200—300尾。投喂的飼料以粗蛋白含量為27%—30%左右的顆粒飼料為宜,日投喂量一般為魚體重的1%—2.5%,具體還要根據天氣變化、水溫及魚的攝食情況靈活變動,每日投喂2次。要經常巡塘、換水,防止缺氧,每15天用50×10—6生石灰全池潑灑1次。
2、網箱養殖。要選擇交通方便、水面寬闊、通風向陽、水深4米以上、溶氧充足的大水面設置網箱,網箱規格為3米×4米×2.5米,根據魚體大小選擇2、3、4厘米的網目。每箱投放3000—4000尾魚苗,投喂的飼料以粗蛋白含量為30%左右的顆粒飼料為主,日投飼量一般為魚體重的2%左右,每天上午8時和下午5時后,以間隔10小時投喂2次為宜,養殖過程中要根據魚的生長情況及時分規格飼養。
二、魚病防治
要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魚種入池入箱前用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入箱入池后定期用漂白粉、生石灰潑灑。每月投喂藥餌1次,防病藥物可用土霉素。要注意及時防治小瓜蟲病,此病多發生于魚種階段,危害大且死亡快,可用5—7×10—6滅蟲靈浸洗,此為較有效的防治方法。腸道敗血癥發生于養殖全過程,病魚在水中呈呆滯狀、抽搐性游動,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腸內充滿紅色粘液,停止攝食。該病以板藍根、穿心蓮、黃柏、黃芩等中草藥組成的復方制劑治療效果佳,若飼養過程把其作為飼料添加劑則能更有效地預防此病發生。同時按說明使用強氯精,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