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養殖單產水平也越來越高,畝產兩噸魚、一噸蝦已不算稀奇。但隨之而來的是水產病害也越來越多、死亡率也越來越高、治療效果亦每況愈下。其中細菌性疾病難以徹底治愈的問題尤為突出,這不光是因為水質惡化、寄生蟲病并發及飼料配方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主要是致病菌易產生耐藥性而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大家在實際應用中應該能感覺到:一種好的水產藥品剛上市兩年左右效果明顯,但三年以后則效果不明顯,其根源為何?如何應對呢?筆者就上述問題發表一些淺見,供廣大同行參考。
一、細菌之所以具有耐藥性,主要與它的某些特殊構造及它的遺傳和變異特性有關
1.首先細菌的特殊構造包括菌毛和芽孢。菌毛:是存在于細菌表面纖細、短而直的毛狀結構,多見于革蘭氏陰性菌,化學成份主要是蛋白質。菌毛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兩種,普通菌毛具有粘著性,常和其他帶菌毛的細菌互相粘著而附于寄主細胞上而致病。性菌毛不是所有的細菌都具有的,只有具有F因子(致育因子,又稱性因子)的細菌(又稱F+菌、雄性菌)才能由F因子基因編碼使其菌體表面產生性菌毛;沒有F因子的細菌不具性菌毛(又稱F-菌、雌性菌)。雄性菌可通過與雌性菌接合,雄性菌的質粒DNA的一股進入雌性菌與雌性菌中的一股合成互補股,雌性菌中DNA受連接酶的作用而環化,從而獲得雄性菌的一些性狀并長出性菌毛變為雄性菌。性菌毛較普通菌毛稍長而粗,其數量很少,一個菌只有1~4根。在細菌接合時,帶性菌毛的細菌將性菌毛插入不帶性菌毛細菌的表面受體,借以傳遞遺傳信息,使受菌體獲得耐藥性等遺傳特性。芽孢:是細菌在遇到不良的環境條件下(如營養缺乏,溫度不適等),細胞質脫水濃縮、外面包以致密的厚膜而形成的一個圓形或卵圓形的小體。此時期代謝極低,抵抗力強,其對化學消毒劑、熱、輻射等均有很強的抵抗力(如有的芽孢可耐煮沸數小時)。芽孢在外部環境條件適宜時可被激活發芽生成新的菌體,一個芽孢只能再成長為一個菌體(而一個菌體可通過分裂繁殖生成無數個細菌)。新的菌體在適宜的溫度等條件下繁殖速度極快,半分鐘繁殖一代,其菌數以幾何級數增加1→2→4→8……→2n(這也是為什么要在適溫期即魚、蝦、蟹生長期每半個月左右塘水要消毒的根本原因)。
2.再者,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之一的質粒(其化學本質是DNA,它具有自由出入細胞的特性)含有一種耐藥因子(R因子,Resistance factor),此R因子使細菌對某些藥物(常用抗生素等)產生耐藥性。這是因為R因子含有兩段不同的DNA,一段是抗性轉移因子(RTF),另一段含有一個或一串交聯的抗性決定因子(r決定因子),使細菌對一種或多種藥物具有抗藥性。抗性決定因子不能獨立轉移,只有在RTF的推動下才能轉移。R因子可通過細胞與細胞間性菌毛的結合,或通過噬菌體轉導等方式,由耐藥菌株轉移到敏感菌株,使后者獲得對藥物的耐藥性。R因子還可與其他耐藥質粒或其他R因子結合,形成復合性R因子,這種經過反復結合的R因子,可含對抗三四種或更多的抗生素基因,使本來對多種抗生素敏感的細菌,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對多種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這種傳遞可在同菌種間發生,亦可發生于異菌種之間。故帶有R因子的細菌常可對多種抗生素呈現耐藥性。
3.另外,有些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在自然條件下因遺傳基因偶然發生改變而產生少數耐藥變種。所以濫用抗生素使大量敏感菌株受抑,耐藥菌株則大量繁殖。
二、針對細菌不斷產生耐藥性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解決
1.倡導科學、健康的養殖模式。日常管理做好水環境的改善、優良品種(適合當地)的引進、使用營養全面均衡的配合飼料增強水生動物的抗病力等工作。
2.水生動物未發生疾病時,平時應用中草藥制劑、蛭弧菌(噬菌蛭弧菌、斯塔爾蛭弧菌等)類產品、微生態制劑等控制和預防疾病發生,做到無病先防。
3.水生動物發生疾病時,有條件的應先做藥物敏感試驗,以便選擇有效的藥物提高療效,做到科學合理用藥,這也是健康養殖所提倡的理念。
4.使用藥物時要有足量和足夠的療程(有的養殖戶一種藥用了兩天,看不到效果隔就幾天又用另一種藥,這是非常錯誤的用藥方式),才能有效、及時地殺滅病菌。必要時可聯合用藥(但必須要知道幾種藥物的成份及配伍禁忌),以降低耐藥病菌的突變率(耐藥變種)。
5.嚴禁長期單一使用同種藥物預防疾病,應交替用藥,以避免細菌誘導酶的產生,從而減少或延緩細菌的耐藥性。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藥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