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這兩天,諸暨市山下湖鎮桔城村的農民用上了用沼氣作燃料的照明燈,沼氣是該村回收剖蚌產生的廢液再經厭氧發酵技術處理后產生的。農民收入90%來自珍珠產業的山下湖鎮,今年以來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養蚌產生的蚌水、蚌肉、蚌殼進行回收利用。昔日污染環境的育珠廢料,今年可為全鎮農民增收1400多萬元。
山下湖鎮珍珠養殖面積達35萬畝,農民收入以養蚌育珠為主。前幾年,當地農民將剖蚌產生的廢液直接排入江河,致使河水發黑變質;蚌肉隨意傾倒,臭氣彌漫;蚌殼堆積如山,嚴重污染環境。為了走出“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的老路,從今年起,該鎮全面啟動了珍珠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鎮里委托浙大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專家進行技術攻關,運用污水處理和生態綠地凈化等技術,對珍珠加工企業直排出來的清洗廢水進行回收利用,建設漂白試劑回收公司,生產高檔化學試劑。昔日被珠農隨意丟棄的蚌肉也賺起了錢。今年該鎮珠農將大量蚌肉出售給鎮里的飼料加工廠,這些蚌肉都被制成了飼料添加劑銷往全國各地。
過去堆滿農家房前屋后的蚌殼也明顯減少了。原來,珠農把蚌殼送到當地工藝品廠,由能工巧匠制成形態各異的貝雕、吊墜、手飾等各種工藝品,這些工藝品在東南亞、歐美等地很暢銷。現在進入鎮循環經濟試點工業園的諸暨森濤貝殼工藝品公司等11家企業,主營的已不是珍珠,而是利用蚌殼等廢棄物制成的工藝品、首飾、保健品等。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