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瀾滄江里身長近2米的金色魚芒魚,在青藏高原湖泊里蹦跳的無名小魚……這些全國罕見的魚類,都可以在武漢看到標本。昨日,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的東湖之濱建成開館,該館收藏的淡水魚類標本多達1600余種,規模居亞洲第一。
據中科院水生所負責人介紹,博物館標本是我國幾代研究人員在7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采集的。在館內魚類收藏室,共保存有我國淡水魚類標本1000余種40多萬號(其中260種是可以給物種定名的模式標本),以及600余種國外魚類標本,其收藏規模和數量均在亞洲居首位。此外,該館還收藏有數量豐富的藻類、水生無脊椎動物、鯨類等生物標本。
在博物館科普展區,水生所專家表示,展出的很多標本都堪稱“無價之寶”:白鱘、白鰭豚本身就非常稀有;魚芒魚只在我國云南瀾滄江一帶有少量分布,現場這條近2米長的個體標本更是罕見;而有“活化石”之稱的非洲矛尾魚現在已瀕臨絕跡,展品是上世紀70年代非洲島國科摩羅作為外交禮品送給我國的,全國也僅有幾條。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館不售門票,主要對學校等團體觀眾公益性地開放。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