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特別報道:自越南巴沙魚2004年被美國定為反傾銷產品后,大量銷向歐美市場的魚片訂單源源不斷地轉到了中國,尤其是對鮰魚系列冷凍產品的旺盛需求,極大地刺激了斑點叉尾鮰的養殖模,2005年極有可能出現求大于供的情形。但是,歐美市場一貫地對進口動物性食品安全的高要求提醒我們對無公害鮰魚飼料的生產與管理不能掉以輕心,同時由于該市場對于魚體規格及魚片加工品質的要求,也對目前蛔魚飼料生產與配方技術提出更高層面的挑戰。國內已有許多關于斑點叉尾鮰營養需求的綜述,但尚未與飼料配制掛鉤,尤其是對高品質低成本飼料開發缺乏充分的理論指導,本文擬結合目前生產實際,對斑點叉尾鮰的營養需求與飼料開發研究進行綜述,為飼料企業提供參考。
養殖晶種概況
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s Rafinesque)亦稱溝鯰,屬鯰形目、鮰科魚類,是歐美市場的三大淡水水產品之一,其天然分布區域在美國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區,以后廣泛地進入大西洋沿岸,現全美國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
斑點叉尾鮰屬雜食性魚,性貪食、喜群食,并喜歡在弱暗光條件下攝食。幼苗期(體k<1O.0厘米)以吞、濾食為主,體長>10.0厘米時以吞食為主。天然水域幼魚以攝食水生昆蟲為主,成魚主要攝食底棲動物、小雜魚、蝦類、藻類、水生植物及其種子、有機碎屑等。人工飼養一般第一年體長可達18.0-19.5厘米,第二年可達26.0-32.0厘米,第三年可達35.0-45.0厘米,第四年可達45.0-57.0厘米,第五年可達57.0-63.0厘米。性成熟年齡為4齡以上,少數3齡魚可達性成熟,性成熟魚體重為1.0公斤以上,美國有報道最大成熟個體長達1270.0厘米。值得關注的是鮰魚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長速度沒有明顯的下降跡象。
我國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首次引進斑點叉尾鮰,1987年于該所繁殖成功,目前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養殖,主要采用池塘80:20主養和網箱養殖兩種模式。
斑點叉尾鮰營養需求
1、能量
魚類維持生存的能量需要量較哺乳動物低,約占攝入總代謝能的15%-24%:魚類的消化能需要在13.0 MJ/kg-19.0MJ/kg;魚類合成1克蛋白質和1克脂肪代謝能需要分別為53.9kJ和41.7kJ;單位體重的能量需要隨其體重增加而降低,差別較大;影響魚類能量需要的主要因素有運動水平、溫度,體重和飼料蛋白質水平。
不同規格的斑點叉尾鮰適宜蛋能,主要是通過量熱法和生長反應進行測定。已測得斑點叉尾鮰對不同飼料原料能量消化率差異較大,對玉米淀粉的消化能可占總能的60%,但對纖維素組成的飼料消化能值低。Gniz發現經膨化或加熱處理的飼料可提高其對飼料中淀粉的清化率5-10%。
蛋白質和氨基酸
2.1 蛋白質
鮰魚對蛋白質需要量包括兩層含義:維持魚體蛋白質動態平衡的蛋白質量和促進魚體最大生長的最低蛋白質量。其研究方法有兩種:a、單因子設計的蛋白質濃度梯度法;b、多因子設計的正交法。一般采用各種純化或半純化原料,調制成不同蛋白質含量飼料進行魚類飼養試驗,并以魚體氮的最大蓄積量和蛋白質利用率為指標,確定試驗魚的蛋白質最適需要量和飼料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由此得出斑點又尾鮰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一般在24%-55%之間,一般幼魚高于成魚Garling和Wilson采用正交實驗設計法,確定滿足鮰魚最大生長速度所需蛋白質最低為32%-36%。
為降低飼料生產成本和磷對水體的污染,一些學者用替代蛋白應用于魚飼料中,取得較大進展。但是,隨著研究深人,發現它們在氨基酸平衡、營養限制因子、蛋白質和氨基酸轉化率低和適口性差等方面與魚粉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就鮰魚而言,豆粕與魚粉相比營養價值低的原因在于含硫氨基酸含量低。因此,有入在鮰魚飼料中用豆粕為主,輔于棉粕、菜粕,小麥粉、次面粉、玉米蛋白粉等豆粕型飼料替代魚粉試驗,雖然,許多結論認為豆粕型植物性原料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替代鮰魚飼料中的魚粉,但仍存在消化率低、蛋白質和氨基酸轉化率低及適口性差等因素,影響魚類生長。斑點叉尾鮰的生長效果并不隨動物蛋白的用量增加而增加,使用無魚粉配方或豆粕型配方,同樣能取得好的生長效果和養殖效益,過高的動植物蛋白比例并不能取得好1的經濟效益。不同原料的蛋白質消化率。
2.2 氨基酸
國外對鮰魚必需氨基酸需要量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有較完整的資料。通過生長試驗和放射性同位素碳14標志測定法,依據魚體對飼料中缺少氨基酸的生長反應和缺乏癥確定了魚類的10種必需氨基酸。
魚類對各種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大多數研究者采用Halver等建立的方法:以魚卵、魚體肌肉或雞蛋黃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模式為參考。在飼料中添加結晶氨基酸混合物替代全部或部分蛋白質進行養殖實驗,通過劑量—生長反應曲線來確定。Wilson就是利用全魚氨基酸模式與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相關性初步推算出鮰魚必需氨基酸需要量,這種推算方法被證明是可靠的。有關必需氨基酸種類和需要量。
非必需氨基酸可節約必需氨基酸用量。Robinson對有關氨基酸利用率的研究表明,斑點叉尾鮰可以利用DL-蛋氨基酸羥基類似物的3-4倍。為彌補氨基酸不足,在飼料配方時可以采取三種方法:第一。選擇氨基酸能互補的蛋白源來平衡氨基酸:第二,添加飼料級合成氨基酸:第三適當提高蛋白質用量,斑點叉尾鮰對幾種氨基酸的利用。
3、脂肪
3.1 脂肪
研究表明:斑點叉尾鮰對脂肪需要量一般為5-6%過多會引起生產上制粒的困難,如確實要增加,就應該采用后噴涂工藝添加。通常在適溫(25-32℃時,攝食動物性脂肪比植物性脂肪生長快。鮰魚對脂肪的吸收利用受飼料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影響,同時與脂肪的種類有關。斑點叉尾鮰對不同來源的脂肪如牛油、大豆油、菜籽油、鱈魚油、豬油、亞麻油、玉米油等均能有效利用,但利用率上有一定差異。Satoh報道,精飼料中添加含。n-3HFA脂肪酸不口鱈魚油(n-3HUFA含量適中)可促進生長,但唯一添加牛油時,其生長較含11-3HUFA的飼料要慢。
3.2必需脂肪酸(EFA)
必需脂肪酸是維持細胞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而且魚體本身不能合成。斑點叉尾鮰不需要n-6脂肪酸,在有n-3和n-9酸時生長迅速;Statoh等認為斑點尾叉鮰鲴需要18:3-3,更為需要二十二碳五烯酸(22: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在飼料中添加6%魚油時,魚生長很好,飼養6周增重率達134.6%。
4.碳水化合物
斑點叉尾鮰能有效利用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在生理上表現出肝胰臟和腸系膜脂肪組織脂肪酶含量增高,由于碳水化合物是一種廉價飼料源,在斑點叉尾鮰飼料中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幫助飼料成型。
一般魚類對低分子量糖類之利用性高于高分子糖類,但斑點叉尾鮰卻不同,即使像葡萄糖這一類吸收率極高的糖類亦會造成其生長之不佳。Dupree研究發現,該魚對較高分子糖的(淀粉和糊精)利用優于雙糖和單糖也證實了這一點。
一般魚類對纖維素不能消化吸收,但是,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于其他營養素擴散和消化吸收,Leary等測得,斑點叉尾鮰飼料中適宜的粗纖維比重為8%,幼魚的粗纖維比重不能超過3-4%,但其對粗纖維消化率目前還無報道。
5、維生素
魚類從腸道微生物獲得的外源維生素少,隨之而來,魚類又比畜禽動物有更高的維生素需要,特別是維生素B6、煙酰胺和維生素E。然而以維生素C需要的差異最為典型。大多數魚類必須在飼料中補充。斑點叉尾鲴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受個體大小、生長率、性成熟階段、疾病、水溫、水質等影響,這方面的研究報道的不多。Dupree、Lovell和Li、Andwess、Brown和Robinson等分別實驗得出飼料中維生素的推薦用量和鮰魚對維生素的需要量。由于維生素在飼料加工過程中容易被破壞或變質,因此,實際生產應用量應在推薦用量基礎上約增加5%以內。當維生素缺乏時,鮰魚會表現出生長緩慢,發病等癥狀。
6、礦物鹽
礦物質元素營養是多方面的,綜合分析,主要是作為生理活性物質和結構組成物質參與魚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而起作用。魚體對礦物質的需要,應包括礦物質種類滿足、元素量滿足和礦物質元素的平衡。鄭元宗實驗添加11種礦物質的飼料投喂鮰魚,結果顯示:Fe對其生長和飼料利用率影響都是最大,其它礦物質對生長的影響大小順序是:Cr、zn、I、Cu、Ca、P、mg、Co。對飼料利用率影響大小的順序是:Cr、zn、I、Cu、Ca、P、mg、Co。P是重要礦物質元素,但斑點叉尾鮰僅能有效利用磷酸二氫鹽的P。為滿足其對P的需要,通常添加向飼中補充磷酸二氫鈣。但由于植酸磷的飼料中的P有60%-80%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于植酸復合物中,不能有效利用,近幾年通常添加植酸酶來促進對P的釋放,同時可降低飼料中磷酸二氫鈣用量。王正凱添加1%植酸酶,可降低飼料成本25元/噸,同時提高魚對鱗的利用率,促進生長。
對斑點叉尾鮰礦物鹽營養需要量的研究,通過實驗手段較難獲得,受飼加工和水環境等因素影響,因此,不同的研究獲得的結果不同,通常用保健推薦量表示,即魚健康生長和發育所需要的量。
7、添加劑
有關添加劑對鮰魚生長報道已有很多。鮰魚飼料中使用的添加劑種類有:甜菜堿、大蒜素、喹乙醇、酵母多糖和誘食劑。伍莉等在4-60℃范圍內,添加甜堿、大蒜素、喹乙醇,測定對蛋白醇和淀粉醇的影響,結果為:添加喹乙醇時,蛋白酶活力最強,其次為大蒜素,甜菜堿最弱。而添加甜菜堿時,淀粉酶活力最強,大蒜素最弱。實驗結果顯示,酶的活力越大,其生長速度不一定快。在鮰魚飼料中應注意添加劑混合使用效果、混合比例和濃度以及pH值等問題,以保證酶最佳活力不口最佳生長速度。美國夏威夷水生生物公司研究報道,酵母多糖用(0.5mg/ml和lmg/m1)可提高鲴魚免疫力。其中值得提醒的是,由于喹乙醇等抗生素已被禁止添加到水產飼料中,研發安全高效抗生素替代品成為目前的熱點,目前受關注的最新促生長型添加劑有二甲酸鉀(德國巴斯夫)與酵母培養物(美國達農威),其中以酵母培養物效果最為理想,實際促生長效果優于喹乙醇。
鮰魚專用飼料開發
鮰魚專用飼料開發斑點叉尾鮰養殖業要達到可持續發展,飼料方面關鍵因素是研究為魚類所有不同養殖階段提供營養全面,高效高產的質量安全型人工配合飼料以確保人類身體健康。目前國際上廣泛推廣膨化擠壓飼料,這種飼料有多項優點:第一,提高消化吸收率降低飼料系數。第二。較好的水中穩定性和浮性。第三,投喂浮性飼料可以每天觀察魚的攝食行為與健康狀況,可獲得較高經濟回報。尤其在歐洲對養殖水體的排放,飼料轉化效率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和限制。推廣這種飼料成為該地區主導產品。但是我國目前鮰魚養殖仍然以硬顆粒飼料為主,飼料轉化效率在40%左右。甚至更低。大量的營養物質作為廢物進入到養殖水體.成為污染源,危及漁業可持續發展。可喜的是,我國近三年開始研發斑點又尾鮰專用配合飼料。并提出了飼料營養感觀要求:飼料在水中穩定性好(硬顆粒飼料至少5-10min以上,膨化浮性飼料10h以上),飼料粒徑大小均勻,無粉塵,水份低于10%等。實用飼料應用上,美國大百協會ASA經多年實驗,推薦代表性配方:斑點叉尾鮰開口料配方(蛋白/脂肪)51/16,魚苗料41/11,魚種料36/7,成魚料32/6。對完善蛔魚飼料研究具有積極作用。
研究展望
我國對斑點叉尾鮰營養與飼料研究雖然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但與發達國家和實際需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加強飼料研究對推動我國冷凍魚片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需著重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斑點叉尾鮰營養的基礎性研究。主要加強能量、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特別是微量元素)的營養需要研究,營養需要研究應與動物營養生理、生化學科等結合,與動物體免疫機能相結合,并且要采用當代最新的技術和手段。
2、營養與環境的關系研究。水環境對魚體營養需要和飼料效果的影響及其相關對策亦是將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3、通過營養手段改善斑點斑點叉尾鮰魚片品質。研究顯示飼養模式、水溫、飼料能量及蛋白質、維生素(A、B、C)及類胡蘿卜素可以改善這一狀況,而國內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亟待加強。
4、飼料標準確立。制定一個符合國情的,適合于不同養殖區域、不同養殖模式的斑點叉尾鮰飼料標準。
5、大力加強飼料添加劑的開發。對引進的和現有的添加劑進行效果驗證,同時加強專用飼料添加劑的研制開發。
6、提高水產飼料加工企業管理水平。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