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最近,來自河北的養殖戶劉興海逢人就講,他在山東省沾化與人合作開發的造礁養參基地里放養的海參的事兒。自從去年9月全國首例泥灘造礁養參在沾化試驗成功后,至今已吸引了威海、煙臺、青島、河北等地的數十家外商前來考察、合作。
海參的主要食物是海水中潔凈的微生物,因此對海水的要求非常高。過去,沾化北部沿海的渤海水中泥沙含量過高,且養殖池多為泥灘池,經常受到陸地污染影響,根本不適合海參養殖。近年來,特別是濱州市實施渤海碧海行動以來,渤海水質逐年變好。2003年,專家對沾化北部沿海水進行化驗分析后,認為只要增添一定面積的沉淀池,完全可以搞海參試養。于是,這個縣在當年11月投資70余萬元,建起人工造礁養參池塘2個、20畝養殖水面、沉淀池3000畝,每畝投放5厘米至6厘米的參苗6000尾。
泥灘造礁養參取得成功后,沾化縣計劃充分利用北部沿海灘涂擴大海參養殖規模,完善養參產業鏈。今年3月,該縣海洋與漁業局投資30萬元建起了1000立方水體的海參育苗場,經過濾水、調溫等技術攻關,5月份母參成功產卵,每只參產卵在700萬~800萬粒左右。9月份參苗長至3厘米,出苗2500公斤~3000公斤,收入100余萬元。
目前,該縣400畝泥灘造礁試驗基地里的海參長勢良好,通過大面積試捕,預測海參每畝產量可達185公斤、產值2.9萬元、效益1.4萬元。(大眾日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