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們利用3畝池塘進行了赤眼鱒混養(yǎng)斑點叉尾鮰、青蝦高產高效試驗,取得了較好的試驗效果。現(xiàn)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試驗池塘一口,呈長方形,東西走向,池深2.5米,底泥13~15厘米,坡度1∶2.5。池塘進排水方便,水源為清潔的長江水,水質良好無污染,池塘配有1.5千瓦葉輪式增氧機一臺,自動投飼機一臺,6英寸潛水泵一臺。
2.池塘消毒采用干法清塘,2005年1月2日每畝用生石灰80千克,對水化漿后趁熱全池潑灑,包括池底、池邊、池埂,以殺滅池塘內的病原體及敵害生物。
3.魚種放養(yǎng)池塘消毒5天以后用8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以防止野雜魚卵和敵害生物進入池塘。1月8日投放赤眼鱒魚種,魚種規(guī)格28.5克/尾,體長13~15厘米,共放養(yǎng)赤眼鱒2700尾,密度為900尾/畝,同時套放斑點叉尾鮰160尾,搭配放養(yǎng)規(guī)格為50~100克/尾的花白鰱300尾,魚種放養(yǎng)前用4%的食鹽水溶液浸浴魚體10分鐘。6月10日套放青蝦苗4萬尾。
4.飼養(yǎng)管理采用人工配合顆粒飼料與青綠飼料組合投喂技術進行喂養(yǎng)。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采用嘉吉公司生產的5171#和5172#沉性料,并應用投餌機進行投喂,無需搭建食臺,在投喂前敲打瓷盤,使魚類形成攝食條件反射,以培養(yǎng)赤眼鱒集群上浮搶食的習性。人工馴食成功以后,實行"四定"投餌原則,前一個月使用5171#料,以后使用5172#料,日投喂兩次,上午8∶30~9∶30,下午3∶30~4∶30。投喂量以赤眼鱒和斑點叉尾鮰30分鐘內吃完為度,同時要根據(jù)天氣、水質、魚體活動情況和實際攝食情況靈活掌握。青綠飼料采用在池塘一角攔養(yǎng)浮萍的方法,供赤眼鱒攝食。
5.水質調節(jié)整個試驗期間,根據(jù)水溫、水色、pH值和水體透明度等水質因子適時進行調節(jié),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一是加注新水。魚種放養(yǎng)時水深1米左右,然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15厘米,至6月底池水深度達2米。二是定期使用生石灰,每月定期潑灑塵石灰,每畝每米水深用生石灰20千克全池潑灑,可有效調節(jié)水體pH值,使池水pH值保持在7.5~8.5之間。三是適當追肥和定期潑灑微生物制劑。四是開啟增氧機,6~9月晴天午后開啟增氧機2~3小時,碰到陰雨天氣或魚蝦浮頭的情況要及時開啟增氧機,直至浮頭現(xiàn)象完全消失才停機。
6.魚病防治堅持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密切關注魚的吃食、活動情況。每隔15天用20克/立方米生石灰和微生態(tài)制劑(劑量按使用說明)和二氧化氯0.3克/立方米交替全池潑灑1次。
二、試驗結果
1.產量從10月上旬開始拉網(wǎng)起捕,至2006年1月中旬清塘結束,共產出魚蝦1548.3千克,其中赤眼鱒1126千克,平均規(guī)格0.43千克/尾,成活率97%;斑點叉尾鮰90千克,平均規(guī)格0.6千克/尾;花白鰱285千克;青蝦47.3千克。
2.效益試驗總收入23231元。其中赤眼鱒批發(fā)價17元/千克,產值19142元;斑點叉尾鮰產值為1530元;花白鰱產值1140元:青蝦產值1419元。本試驗共投入資金9335元,其中種苗費用2110元,飼料費用5408元,水電藥物費用360元,塘租費900元,其它雜支費557元。總純利潤為13896元,平均畝盈利4632元,投入產出比為1∶2.49。
三、小結與討論
1.根據(jù)赤眼鱒雜食性偏植物性的生物學特性,在餌料投喂上我們應用了人工配合顆粒飼料與青綠飼料組合投喂技術,達到了營養(yǎng)均衡的目的,節(jié)約了餌料成本,促進了赤眼鱒的快速生長。
2.由于赤眼鱒性急,有上跳下竄的習性,因此在捕撈時,我們對捕撈網(wǎng)具進行了改裝,在網(wǎng)衣的中央部位專門縫制了一個網(wǎng)兜,這樣捕撈效果較好。
發(fā)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