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他叫董善良,是南京地區最大的觀賞魚養殖戶,早上六點他就接到員工的報告,漁場中有1200多條魚忽然死掉了,其他的魚還在搶救中。
董善良:“這里的魚今天早上缺氧,缺氧后有一部分死了,是下半夜缺氧時死的。”
和董善良一同趕來魚塘的還有他的合作投資人王東平,王東平原本是一名國家籃球隊員,退役后做起了房地產生意,2003年,董善良一時資金周轉不足找到他借錢,一年后,他不僅不急著收回借款,反而將更多的資金投入了其中,成為魚塘的股東。
王東平:“我今年才跟他兩個人合作,去年是他一個人做,我是借錢給他辦。”
董善良的魚塘采用的是高密度養殖,每畝水面可以養7到8萬條魚,2003年每畝水面的年獲利在1萬元以上,王冬平看上的不僅是這個獲利豐厚的行當,還有董善良豐富的養魚經驗。這個行當,董善良已經做了14年,1990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他在家里養著玩的幾百尾金魚被路過的城里人買走了,這讓董善良開始琢磨起養魚賣錢的可能性。他租了兩畝水面,專門養起金魚來。
董善良:“我選的地方不錯,冬天去看了一下,那時候用自來水養殖,自來水很好,自來水很足,但是到了夏天高溫的時候,連喝的水都沒有了,就沒有水源了,沒有水這一下子整個場的魚全部都曬太陽了,最后魚中暑高溫燙曬,魚的背上都沒有鱗,當時的市場這樣的魚還是有人要。”
和董善良同村的龍二,也是那個時候開始養觀賞魚的,和董善良一樣,他養的魚也從來不愁賣,并且還經常要從外地販些魚來賣。
龍二:“我17,18歲就開始養魚了,那時候在家養,基本上可以說我們現在養的魚,南京市場只能滿足三分之一。”
記者:“另外三分之二,都是外地進來的?”
龍二:“都是外地進來的,自己養魚哪夠賣的,這個市場大得很。”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觀賞魚市場逐年擴大,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和養殖規模的擴大,我國勞動力低廉的優勢逐漸被國際上所認可,觀賞魚的養殖中心也從日本、馬來西亞向我國轉移,也促進了我國觀賞魚養殖業的發展,但沒有鱗也能賣出魚的市場空白時期卻一去不返了,對于這種以觀賞為主要用途的動物來說,獨特的外表往往是決定售價高低的首要因素。
北京經銷商 李靜:“像這種熊貓,比較好養,容易活,一大群養起來比較漂亮,一般賣10元8條,另外像這種鸚鵡魚檔次高一點,養起來比較漂亮,鸚鵡魚紅色比較喜慶,價格比較高,一般賣360元兩條。”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