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華鱉是我國主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由于人工養殖改變了鱉的自然生長環境,養殖密度較大、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采用溫控措施,使鱉的生產速度增快,同時也使鱉的病害越采越嚴重。這是阻礙養殖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雖然有許多專家投入極大的精力去研究鱉病的治療,也開發了很多鱉病治療專用藥物,然而,—切治療的措施都顯得滯后。對于生產實踐的養殖戶常面對病鱉和名目繁多的新特藥.苦于是否對癥而束手無策。故此,才有“防重于治”的呼聲。筆者就鱉病發生的基本原因淡一些預防措施。
鱉雖和魚一樣同是水生動物,但由于它的生物特點、生態習性與魚等水生物有較大的區別,其病害也與魚等水生物的病害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正確地認識鱉病的特點,分析出鱉病發牛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預防鱉病和治療鱉病。
概括來說,鱉病發生的原因是鱉機體,環境和病原體三個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和病原體是外界因素,是鱉病發生的基本條件,機體是內在因素,是鱉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病原體才會孽生,一旦機體失去了抵抗能力,或抵抗能力降低,鱉病即發生,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為鱉創造一個最佳的棲息環境,或根據鱉的生理特點與生態習性,根據鱉病流行的特點和規律,采取一些相應的人為措施進行防治,是做好鱉病防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措施。
鱉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水是鱉的主要棲息環境。水環境容易受物理的,化學的以及人為的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鱉對其變化,一般情況下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和忍耐能力。但是如果其變化超過鱉的適應范圍和忍耐程度,或者鱉機體的健康狀況變化,失去了正常的應變能力,并且惡劣的環境條件不斷延續,那么鱉就會跟其它水生生物一樣患病,導致死亡。
導致鱉病發生的物理因素主要是水溫和池水的透明度。鱉是變溫動物。水溫變化直接影響鱉的生長發育及代謝活動,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危及鱉的生存。若短時間內水溫或氣溫發生明顯變化,也會引起鱉機體的應激反應,免疫力下降,誘發病癥,輕微表現為攝食量明顯減少-水環境的溫度還影響著水中污染源的毒性或病原體的消長。水溫越高,污染源的毒性越強,病原體的繁殖速度增快,鱉被感染的概率就越高。此外,池水的透明度也是與鱉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透明度太小,水體有機質含量過多,易造成水質敗壞,為細菌大量繁殖創造條件,易使鱉被感染;透明度太大,鱉之間易互相攻擊,透明度太大,也說明水體消瘦,也是某些鱉病發生的原因。
導致鱉病發生的化學因素主要包括毒物的污染,氨氮的污染、腐敗有機物的污染和鹽分的污染等,它們影響著鱉棲息環境的底質和水質。鱉愛帖泥,被毒物、氨氮和腐敗有機物污染不沽的底質不僅直接影響著鱉的健摩與生存,而且是有害藻類和病原菌孽生的好場所,誘發鱉病發生,同時這些污染物又會引起水質的惡化,長期生存在這種水質中的鱉,正常的功能受到影響,病害發生的可能性增大。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鱉病發生的原因基本上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主要表現為:1、鱉池設施不合理。蟹池無單獨的給排水系統,導致病害互相感染;池過大或過小,過深或過淺,影響鱉的正常棲息和飼養管理;曬背臺和食臺面積不足或設計欠佳,不能滿足鱉的生理活動與正常生存的需要;池壁粗糙,池底沙子過粗或過多,容易造成鱉體受傷。2、在防治鱉病時,不正確地使用藥物,不僅不能治愈或預防疾病,反過來會影響水環境并給整機體帶來傷害,導致更嚴重的疾病發生。3、飼養管理不善帶來不良的影響。如水質的管理,池底的消毒,投喂未經嚴格消毒的鮮活餌料,選擇低品質的人工配合餌料,特別是不新鮮的及配方不合理的餌料,會造成鱉機體營養代謝紊亂,如營養過;驙I養不良。變質的餌料(包括餌料的原材料)中變質脂肪酸及其它有害化學物質在鱉體內的積累,誘發鱉病,帶來的損失將是巨大且也無法挽回的。
導致鱉體發病的原因還包括壁的年齡、體重、體質等機體因素。還包括例如近親繁殖的鱉種.個體差異過大,弱肉強食等因素。
在鱉的養殖生產過程中,如鱉出現疾病,應認真確診,分析原因,先排除致病的根本因素,然后才能選擇正確的藥物和合適的劑量及時治療,并注意病愈后體質的護理。當然.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加強交流,豐富養殖科學知識,針對不合理設施進行改造,調整不良飼養管理習慣,理性地選擇優質穩定的飼料.對氣候、氣溫。水質等可變因索,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1、保持優良的水質環境。穩定調控PH值(pH值應穩定在7.2曰7.5之間),保證有足夠的溶解氧,并定期潑灑消毒藥劑。這樣能培養起水體中有益生物群落,抑制有害生物群落的繁殖。足夠的溶解氧能消除或減輕氨、氮及毒物的污染,充足的溶解氧能讓腐敗有機物充分氧化分解,減輕對水體的污染。如采用半外塘式養殖模式的,建議增設供氧設備。
2、避免頻繁使用磺胺類藥物或抗生索,禁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藥物,定期采用中藥進行護理,提高鱉機體的免疫力,增強體質。
3、餌料中應添加一定比例的鮮嫩植物飼料,添加量一般為16%—10%。野生鱉在天然條件下就對植物性食物有一定需求,會自行選擇攝取各種植物。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鮮嫩植物飼料富含葉綠素,維生素C、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能彌補人工配合飼料中某些營養成分的不足,增強鱉的抗病能力,促進生長。添加的鮮嫩的植物飼料以蔬菜為主,如小白菜、空心菜、莧菜。甘薯葉、胡蘿卜,野生植物有馬齒莧、紫云英、蒲公英。忌多用量的植物有菠菜、西紅柿、大蒜等。使用前應浸洗30分鐘,以除農藥和泥土,切碎后再用絞肉機粉碎成萊糜,添加拌合人工配合飼料投喂。
4、1至2月定期內服抑病毒藥物,建議多使用中藥劑。常用中草藥有板藍根,金黃花、車前草、菌陳、大黃,黃芩、黃柏等。
5、在餌料中適量添加VC、復合VB、膽堿、蛋氨酸,保肝寧。魚腥草等解毒、保肝藥物。維生素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應激能力,預防細菌性疾病等功效。維生素C又是所有維生素中最不穩定的,在運輸、儲藏過程中會損失很大,哪怕是加水拌合與水中浸泡都會溶解、損失很多,因此,在投喂時應適時增加;與維生素C同屬水溶性的B族類維生索很少或幾乎不在體內儲備,雖然能有消化道合成部分,但主要依靠飼料補充。特別在治病時,藥物消滅和抑制病茁的同時,也殺滅或抑制了腸道中有益的生物群,這時鱉機體對B類維生素就顯得特別缺乏,應適時添加。
6、采用放養水葫蘆、水浮蓮,混養鯽魚、鳙魚,潑撒生物制劑等生物防病方法,生產無公害食品。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