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欽州日報資訊:
 |
工作人員正在放流魚苗 |
金秋季節,在欽南沿海,一個個蝦蟹塘人聲鼎沸,一車車對蝦走南闖北,一簍簍螃蟹長途跋涉,暢銷國內外…這就是廣西省欽州市欽南區在發展海水養殖生產時一個個可喜的鏡頭。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欽南區的海水養殖生產形成了以對蝦、螃蟹、大耗、石斑魚四大名產的生產格局,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支柱產業和致富路,前三季度,海水養殖達16億多元,農民人均收入3951元。
基地示范,提高土地利用率
為切實提高咸酸田利用率和增加農民收入,該區積極“以科技為先導,以基地+示范發展海養”的思路,推廣了岸上建塘養對蝦、灘涂插養大蠔、深水港汊吊養大蠔和網箱養殖名貴魚類等多項致富技術,大力發展海水養殖產業。據了解,該區海水養殖面積達25.5萬畝,其中吊養大蠔6萬多畝,網箱養魚5000多箱,對蝦養殖7萬多畝,總產量29萬多噸,產值達16億多元。
該區積極進行產業規劃和布局,凸現特色,著重培育優勢、綠色品牌,形成區域性布局和產業化生產的良好局面。目前,該區形成了以茅尾海一帶大番坡、康熙嶺、東場、尖山等鎮為主的對蝦生產基地;以犀牛腳、龍門港等鎮為主的大蠔生產基地。通過建立示范基地模式引導和帶動群眾在養殖上的科技含量、產品質量、品種開發、產業化經營互動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該區海養在規模、質量和效益上的全面提高。
以技改質,發展無公害生產
為適應市場需求,推動產品質量更快提高。該區積極引進、示范、推廣來發展無公害養殖,有效地提高海養的質量、檔次和效益。每年利用休漁時期,分期分批對群眾進行培訓,以漁業科技入戶示范項目為契機,向群眾推廣南美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3個主導品種和蝦塘養殖水質調控技術、對蝦無公害養殖技術2項等主推技術,認真抓好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先后推廣了高圍池、深水吊養、金稠魚等養殖技術,組織集中培訓養殖大戶,還組織水產科技人員深入到村、屯、田間地頭去開展技術服務活動,采取印發技術資料、出板報、放映錄像、電教片等方法,指導和提高群眾海水養殖技術水平。去年以來,該區共舉辦海養技術培訓班30多期,受訓農民達4000多人次,印發資料3萬多份。到目前止,該區7.3萬畝對蝦和1.8萬畝青蟹養殖基地分別進行了無公害養殖基地認證達6.5萬畝和1.3萬畝,對蝦出口基地備案3.3萬畝。
市場導向,加快產品增益增效
欽南區積極加快產品深加工、流通等環節,形成了貿、工、農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去年以來,新引進海產品加工項目4個,總投資2000萬元。同時,該區還培育長江冷凍廠、龍門港榮發海產品加工廠、金海灣有限公司等4家海產品龍頭加工企業,使海產品年加工能力達80萬噸,增產值1.2億元。通過“土”“洋”結合,抓好海產品采后加工、分級、包裝、冷藏運輸和產品深加工環節,解決了海產品銷售、貯藏、加工的難題,形成了加工蠔干、海蜇、蝦仁等一系列的新型企業。同時,為加快產品流通,該區積極鼓勵各種中介服務組織、經濟能人參與產品流通服務,建立2000多人的銷售隊伍,促進海產品及時外銷,產品遠銷港澳臺等地。并切實做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通行證”辦證、發證等各項服務工作,在上市高峰期實行24小時發證,為海產品運輸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