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據自治區水產畜牧局統計數據表明,大水面養殖成為我區漁業生產中增幅最大的領域。在海洋捕撈、灘涂養殖、內陸池塘的開發空間日益收縮或飽和的情況下,合理開發利用江河水庫發展漁業,成為我區漁業生產的新亮點。
日前,自治區水產部門已制定出2006年及未來5年我區大水面漁業開發的實施方案,謀劃在做好養殖規劃的前提下,開發江河、水庫大水面,發展優勢品種規模養殖,大力推進斑點叉尾魚回、羅非魚等優勢品種產業化進程,加強水產品加工出口能力,全面提升漁業產業素質。照此方案,2006年我區大水面漁業開發網箱養殖面積將達到180萬平方米,增長20%。網箱養殖產量10萬噸,增長42.8%。到2010年,開發大水面網箱養殖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年均增長14.9%;網箱養殖水產品產量達到22萬噸,年均增加3萬噸,年均增長22.97%。其中示范縣增幅要求達到30%以上。
為此,自治區水產畜牧局計劃實施“大水面開發示范縣”工作計劃,每個市確定2至4個重點縣作為“科學規劃、規范管理、健康養殖、整體推進”示范縣,通過示范縣輻射全市,以實現大水面開發整市推進和全區推進的目標。自治區水產畜牧局計劃從2006年財政預算中安排項目專項經費470萬元,每個示范縣安排項目補助經費10萬元,用于項目示范點網箱制造或改造補助、養殖優勢品種種苗補助、大水面漁業開發技術培訓和經驗交流、項目驗收等。示范縣以健康養殖、技術養殖羅非魚、斑點叉尾魚回等優勢品種進行示范,養殖成活率要求達到80%以上,普通網箱產量100公斤/m2以上,每平方米純利100元以上;船式網箱300公斤/m2以上,每平方米純利300元以上。
此套方案更注重項目前期關于養殖容量的調研和控制。要求各地對江河、水庫等大水面養殖容量進行調研,掌握網箱設置總量依據,使江河、水庫等大水面網箱養魚與資源、環境有機結合,和諧統一,協調發展。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大水面進行生化、生態環境等因子的調查,分析外源污染物、養殖污染物、徑流量、流速、水溫、氣壓等對養殖環境的影響,研究和掌握養殖水域的合理養殖容量。在養殖容量調研取得成果之前,養殖容量原則上控制在江河水域1-3‰、水庫湖泊2-5‰的水平。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