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一家海產養殖場工人收獲海蝦。
大亞灣區澳頭辦事處東升村漁民當上“導游”,載著游客出海游玩歸來。
“現在魚蝦越來越少,跟以前比差多了。”采訪中,漁民們普遍反映了這樣一個情況。將來的日子怎么辦?為此,相關部門和漁民自身都在做一些嘗試。近日,記者走訪了惠東縣、大亞灣區一些漁村時,濱海旅游、海產養殖、開店辦廠等成為漁民描繪未來生活的新圖景。
出路1
計劃鋪設環島公路,開發海島休閑度假項目
“東升村是一個天然的海島,我想將來發展經濟最大的希望還是要依靠旅游。”近日,大亞灣區澳頭辦事處東升村村委會一位村干部這樣描繪村子未來的圖景。他拿出了厚厚的一本關于大亞灣區的發展規劃,這里邊,東升村被定位為未來的濱海旅游區,旅游已經被正式確定為村子下一步發展的主導產業。“這是經過專家論證的,方向肯定不會錯。這兩年來島上玩的游客確實也是越來越多了,但關鍵是現在村子還缺少一些具體的項目。”
據了解,目前游客到東升村,可以看看這里的海灣,出海體驗漁民的捕魚生活,在島上可以吃到最新鮮的海味。但同時,很多游客都期望有更多的游玩項目。這位村干部透露,村里計劃在明年鋪好一條環島公路,然后要引進資金,在島上開發一個大型的海島休閑度假項目。“已經有一些旅游開發公司上門考察過了,對島上的環境很滿意。”
對于村里發展旅游的設想,村民們普遍表示贊同。“搞旅游沒有污染,不會破壞這里美麗的山水,還能增加收入,當然是最好了。”東升村村民老徐說,他現在開了一家小百貨店,除了供應村民的日常需要外,也賣給外來游客一些海產品。在他的心里,旅游搞起來后,游客多了,生意自然能更好。
惠東縣巽寮灣的濱海旅游則先行一步,已經打響了名氣。如今,這里設立了旅游區管委會,并且已經有眾多有實力的公司在這里落戶搞開發。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漁業村的村民們如今也已經不再打魚,他們都改行當起了“導游”。有城里游客來到,想出海體驗捕魚生活的,他們就會劃起自家的漁船,帶游客出海。但有關部門提醒一定要經過培訓領取合格證件才能經營出海導游業務。
出路2
資金補助技術扶持,擴大漁村海產養殖規模
能捕到的魚蝦少了,市場需求卻還在繼續擴大。如何滿足市場需求,緩解這對矛盾?我市海洋漁業部門提出要依靠大力發展海產養殖。
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保護有限的海洋漁業資源,近幾年來海洋漁業部門一直大力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搞養殖是一條主要的途徑。為此,他們一方面積極促進漁民縮減捕撈船,對于不再從事捕撈的漁民,按照船只馬力大小和數量多少給予資金補償。同時,向漁民開辦各種免費的技能培訓班,大力推廣海水養殖技術。此外還利用轉產轉業資金扶持建設了一批海產養殖基地。
在一系列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近幾年來我市海洋漁業生產中,海產養殖迅速增長。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統計,當前全市海產養殖產值所占海洋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經超過了7成。而部分早期開始就棄捕改養、搞起海產養殖的漁民,如今都已經發家致富,成為漁村先富起來的群體。
“海產養殖市場需求一直很旺盛,只要生產出來了,根本不用愁賣。所以,只要能防止病害和其他風險,效益就很可觀。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搞養殖了,有養蝦的,有養魚的……一般幾畝水面,多的有上10畝,年收入好的可以達到30多萬元。”大亞灣區霞涌辦事處霞新村村委會負責人介紹說。
不過,也有的漁民反映,海產養殖雖然市場好,效益不錯,但要繼續擴大規模、提升檔次,目前也還存在兩個大難題:一是前期投入比較大,小規模的也要10萬元以上,很多人想搞養殖拿不出這筆錢。另一個就是基礎條件還不行,抗風險能力比較差,同時又沒有相應的保險可以買。今年年初,我市遭遇罕見的霜凍,后來又臺風不斷,一些搞養殖的漁民損失慘重。但漁民能獲得的救助,只有海洋漁業部門免費提供的一些魚苗,沒有其他途徑可以讓他們的損失得到彌補,也沒有資金支助他們重新發展海產養殖事業。不少人就是因為害怕擔不起這個風險,或者是被一次臺風打得一蹶不振,退出了海產養殖行業。
對于漁民們擔憂的這些問題,我市海洋與漁業部門表示,他們也在想法爭取到更多的扶持政策,加強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通過與外邊的相關機構合作,大力推廣海產養殖技術,引進優良的養殖品種,以盡量降低漁民從事海產養殖的風險。
出路3
漁民開店經商,漁村引進工廠解決就業難題
一些漁村缺少合適的養殖場所,旅游優勢也不突出,漁民轉業后怎么生活?
在漁村走訪,記者看到不少的街巷都開了各種小店:理發店、修理店、百貨小鋪、蔬菜水果小店……一打聽,這些小店有不少都是當地漁民開的。大亞灣區澳頭辦事處前進村的村民老姚早就不打魚了,他把自家一樓的一個房間改造成門面,開了一家日用百貨小店。他說,小生意雖然賺不了很多錢,但還是能湊合著過日子。
還有些村民則做起了販魚生意,負責收購魚蝦,然后轉運到市區和其他城市銷售。還有的搞海產品加工,新鮮的海產魚蝦很難保存,他們就將其做成魚干蝦干出售,或者加工成其他產品。而那些興起旅游的漁村,各地游客也給漁民帶來了不少賺錢的機會。
對于漁民生活方式的自發改變,前進村村委會主任陳桂桃說,作為村干部,看到這些現象都感到高興。她認為,漁民們世代從事打魚,自給自足,一直以來沒有多少經商經驗。如今他們能夠作這種改變,對漁村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和村委會也紛紛出主意,如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契機,爭取一些單位和企業的幫扶;引進和開辦一些小型的工廠,解決村民轉產轉業后的就業難題。在惠東縣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新村村就從吉隆和黃埠引進了鞋材制品加工廠,給村民提供了50余個工作崗位。海洋漁業部門也通過興辦一些轉產轉業扶持項目,增加一些就業崗位。現在已經有不少漁民賣掉漁船后,被聘請到一些大型的海產養殖場或者加工廠做工。惠東縣巽寮灣的漁家風情美食街,就解決了100多名當地村民就業問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