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養殖水域污染嚴重,蝦病時有暴發
近年來,由于盲目性開發,襯行超容量養殖,養殖水域污染問題突出,蝦病一直困擾湛江市的對蝦養殖業。2002年,湛江市對蝦發病率60%,個別地方甚至達到70-80%,尤其是第二造,很多低位池土塘養殖幾乎絕產,如廉江市高橋鎮、車板鎮、徐聞縣、雷州市、坡頭區等。同時,晚造養殖比早造病害情況更為嚴重。2003年早造蝦病形勢特別嚴峻,由于天氣變化大,種苗質量差等原因,吳川,東海島等地就有病情報告,其后蔓延到整個湛江均有發生。據初步了解,蝦病的類型,南美白對蝦主要是桃拉病毒病,俗稱“紅體病”,斑節對蝦主要是發光細菌病和白斑病。這些病來勢迅猛,一般放苗后10—40天就發病,投苗早的數天內就出問題,且死亡串高,發病3—4天就死光,發病率一般在50%以上,高的達70%。由于擔心養殖的對蝦發病,出現了蝦農不敢把對蝦養得太久的現象。然而國際市場上,66尾/公斤或少于66尾/公斤規格的蝦價最好,但湛江市的蝦農不敢把蝦養得太長時間,寧愿規格小一些,價錢低也不愿意多擔一天風險。
2、苗種生產管理不善,阻礙養蝦業的健康發展。
凡納對蝦親蝦的人工培育技術不規范。許多蝦苗場用的親蝦是從商品蝦中挑選一些個體大的作為親蝦,近親交配,出現“原種不純,良種不良”的現象,導致原有種質的優良性狀退化。直接導致養殖周期延長。原來養殖商品蝦達到50-60尾/公斤的規格,只需90-100天,現在許多地方養殖商品蝦要延長到120-150天,而且規格參差不齊,大小不均勻。有些蝦苗場為了降低蝦苗生產成本,餌料使用不規范,大幅度減少鹵蟲等優質餌料的投喂,甚至用養商品成蝦的飼料來代替育苗餌料,導致蝦苗質量下降。有些蝦苗場因育苗不順利,就濫用抗生素,其結果不僅嚴重抑制苗種的生長,而且造成對蝦先天性免疫能力下降,降低抗病能力。親蝦自帶病源體感染蝦苗。進口親蝦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批、檢疫和檢驗,親蝦難免自病菌、病毒,用這種親蝦人工繁殖,使蝦苗亦感染病毒、病菌,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流行性蝦病。例如2003年有個蝦苗場進口3000對凡納對蝦親蝦,因沒有經過嚴格檢疫,育出的蝦苗帶病毒,養殖戶買回這種蝦苗養殖一段時間后,80%以上的蝦苗發病死亡,給蝦農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湛江市每年都有蝦病發生,嚴重程度各年不同,2004年上半年發生嚴重蝦病,全市蝦塘發病率高達60.7%,其中絕產塘占37.2%,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分析蝦病發生的原因,蝦苗質量差是主要原因之一。
3、缺乏總體規劃,對蝦養殖存在無序、無度問題。
近幾年來,由于受市場利益的驅動,各地開發蝦塘的熱潮年年高漲,見縫插針式地開挖蝦塘,甚至出現毀林養蝦、毀田養蝦的現象。缺乏總體規劃,無序、無度的開發蝦塘進行對蝦養殖,導致海區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有的地方蝦農甚至把蝦塘建在泄洪區內,影響了汛期排洪;有的在護林帶修建高位池,污水直接排向大海,導致海上養殖貝類被污染死亡,養殖糾紛不斷。
4、加工水平低,大部分仍處于粗加工階段。
湛江市對蝦加工量雖然在增加,但總的來說還是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一些企業短期利益思想嚴重,僅滿足于小打小鬧,絕大多數產品仍以粗加工為主,雖然加工品種不斷增多,但仍以三、四個品種為主(去頭蝦,條凍蝦,蝦仁等),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都很小,而浙江、山東等地的企業,對蝦出口的品種已達到10多種。目前,湛江市對蝦加工率僅為14%,還達不到全國水產品加工率17%的平均水平,離世界發達國家的75相差更遠。據了解,湛江市由于精深加工能力不夠,每年有相當一部分對蝦在湛江市粗加工后再運往汕頭等地深加工出口。同時,湛江市除了20多家加工出口企業產品質量達到有關要求外,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為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而忽視質量管理,水產企業認證率還不足lO%。加上部分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后,設備老化,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落后,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證。全市238家水產品加工企業中,能夠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僅20多家,與其他地方相比,實力差距較大,難以適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
5、質量安全意識差,飼料、蝦藥的管理不到位,經營市場混亂。
我國加入WTO后,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顯得重要,一些國家和地區針對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各種管理還未與WTO規則相適應的特點,利用水產品存在的藥殘總是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以種種理由將湛江水產品拒之門外,嚴重損害了湛江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形象,使企業遭受重大經濟損失。但是,湛江也應清醒認識到本身存在的問題:有的養殖場質量安全意識薄弱,養殖不規范,為了防病治病不惜使用違禁藥物:有的將養殖廢水、帶病的甚至病死的養殖生物直接排放,給整個養殖水環境構成威脅。
湛江市雖然有5家制藥廠,但生產蝦藥不多,目前全市蝦農廣泛使用的蝦藥,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不靠海也不產蝦的內陸省份——山西。一些不法藥廠和市場推銷人員瞄準蝦病流行、蝦農病急亂投醫之機,不擇手段,夸大藥效,使蝦農上當受騙,蒙受損失。據調查,東海島東簡鎮的高位池平均每畝花藥費在1000元以上,徐聞縣和安鎮的半精養低位池每畝花藥費在400—500元之間,而且收效甚微,普遍反映近年來未見針對蝦藥進行檢查的。2004年雷州市、坡頭區曾發生蝦農使用某藥廠的蝦藥后引起蝦中毒死亡的糾紛事件,行政管理未理順,蝦農投訴無門,各種各樣治蝦“百病”的藥品充滿市場,給蝦農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