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溫州日報資訊:“留守村”弱勞力發展產業,怎樣才能改變資金少、規模小、收入不穩定等一系列困境?這幾天,正忙著收成二茬紫菜的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北岙鎮白迭村為此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把分散的養殖戶組成合作社,依靠集體力量,為穩定社員個體收入提供保障。
白迭村和大多數“留守村”相似,人口稀疏,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其中無法外出打工的婦女更是占了近一半。這里靠山面海,海水養殖是村里留守人員的主要產業。2005年,10多位養殖戶為了改變以往各自為政收入難以提高的局面,組成了遠大海水養殖合作社,養殖品種包括紫菜、海苔、蟶子、釘螺等水產品。
提高收入首先要擴大養殖規模,而資金則成了最大瓶頸。可自身一無積累資金、二無可供抵押擔保的資產,回想起當年,合作社發起人之一黃振賢兩手一攤:“自己的房子又值不了幾個錢,很難貸到款。”個人貸款難,那就捆綁抵押。去年,合作社成員們聯合用各自的房子做抵押,以合作社的名義向該縣信用聯社貸到了40萬元,作為擴大養殖規模的啟動資金。“像蟶子等這些水產品,養殖規模越大成活率也就越高。”黃振賢說。
有了資金還缺技術。今年,合作社挑選了5位養殖能人去接受技術培訓,學成之后很快就在合作社中進行推廣。
合作社“團購”養殖材料也壓縮了成本。黃振賢以插竿式紫菜養殖為例,今年,在統計了社員的養殖面積后,合作社以每根32元的價格一次性購買了3000多根12米以上的大竹竿,光這項就節省超過9000元,而以前分散的養殖戶自顧自購買,數量少價格也很難還價。
社員陳素貞說,前幾天最寶貴的、當地稱為“花水”的頭茬紫菜采摘時,她有事不能下海。在以前肯定要耽誤收成,現在就可以在合作社內部臨時調配人手頂替。這幾年,她家的紫菜養殖面積逐步從四五畝擴大到二三十畝,收入也從當初的約一萬元增加到三四萬元。
經過幾年發展,如今合作社已養殖海苔2000多畝、紫菜、蟶子等超過500畝。合作社成員人均收入從成立之前的二三千元,已經逐步增長到現在的約1萬元。黃振賢說,雖然很多原因影響著收入,但合作社盡力為社員增收創造條件,也讓村里的養殖戶們看在眼里:到今年,加入合作社的人數比剛成立時翻了一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