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邕江打撈上來的水中“殺手”雀鱔。
“殺手”雀鱔現身邕江
12月2日,本報報道了柳江多次出現水中“殺手”雀鱔后,邕江漁民致電本報,稱他們也捕到了雀鱔。12月7日,在南寧市江南大道中興大橋上游300米處,記者在艾先生的網箱里見到了雀鱔。據稱,這條雀鱔尚處幼年,身長約15厘米,嘴巴為鴨嘴形,牙齒鋒利猶如鋸齒。雀鱔個頭雖小,但游起來快捷,且生性兇猛,不時追趕同一網箱內的草魚和鯉魚。
幾名圍觀的漁民說,他們在邕江養魚有20年了,此前從未見過這種魚。一漁民把雀鱔抓在手里說:“能感覺到它魚鱗厚實,擺動有勁,很兇猛。”從經驗來判斷,這種魚絕非邕江“土著”,很可能是外來魚種或是雜交變異而來的。
記者把雀鱔的照片拿到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漁業生產管理處求證。該處工作人員鐘強仔細觀察了魚的吻部、牙齒、鱗片和尾部后說:“這的確是‘殺手’雀鱔,它果然來到邕江了。”雀鱔是有活化石之稱的古老魚種,這條雀鱔的吻部相對較短、較寬扁,酷似鱷魚嘴,屬于雀鱔的一個種。
紅尾鯰扁平的頭部與鯊魚有些相似。
“怪魚”原是紅尾鯰
“‘怪魚’住進我家后,就不吃東西,現在它一天比一天瘦,我們不知怎么辦才好。”家住南寧市三元小區的黃先生為這條“怪魚”擔憂不已。12月7日,記者在黃先生家看到了這條魚,它全身扁平,頭大尾小,全身呈金黃色,長約40厘米,重約2.5公斤。怪魚行動緩慢,扁平的頭部與鯊魚有些相似。
黃先生的岳父清楚地記得,今年8月27日上午,他在清川大橋岸邊網魚時,把這個怪家伙網了上來。“我去花鳥市場打聽,別人都不知道是什么魚。有個魚販子開價2000元要買,但我拒絕了。”為了更好地安置怪魚,黃先生在家中放置大魚缸,每天給魚缸換水、供氧,但它似乎并不領情,很少進食,幾個月下來,瘦了一大圈。
“怪魚”真實身份如何?廣西水產研究所淡水資源室的施軍研究員為此進行一番調查。施軍說,乍一看,這魚有點像斑點叉尾魚,或者是鲇魚的一種,“但細看后,發現魚背上有魚甲,這又讓人迷惑了”。在調閱了相關文獻和網絡資料后,施軍確定這是一條紅尾鯰,是一種觀賞魚。
“外來戶”可能攪亂邕江
對于近期在邕江接連發現兇猛“外來戶”,廣西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周解稱,這兩種魚在自然狀況下只生存在美洲。如果能證實雀鱔和紅尾鯰確實在邕江水域安家,那將具有比較高的科研價值。周解認為,外來物種被非法引進后,由于沒有天敵,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的鐘強表示,雀鱔是一種肉食魚,總愛躲在水草中伺機吞食其他魚類,我國尚未通過正當渠道引進這種魚,雀鱔可能是被人放生的,“雀鱔用于觀賞須慎重,如果流入自然水域,很可能對水產養殖業造成嚴重后果。”漁民如在江中發現雀鱔,最好將其殺死后填埋,這種魚的卵含有劇毒,千萬不能食用。
事實上,2004年,有人曾在西江流域發現“殺手”雀鱔,當時鐘強也曾趕赴梧州實地調查。“不久之后,柳州水產部門就上報,在柳江發現雀鱔,如今邕江也發現雀鱔了”。鐘強分析說,從地理上看,雀鱔有逆江而上的跡象,但目前還未發現有雀鱔的種群存在,“到底是繁殖存在還是人為放養,現在還不好下結論”。
相對于雀鱔,紅尾鯰則“溫順”一些,但也不可輕視。施軍指出,紅尾鯰原產于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偷渡”進入中國后,多被水族館和大賓館等買回供人觀賞,其實它是一種生性兇猛的外來物種,不適合養在家中,建議黃先生與漁業部門聯系后及時處理。
業內人士提醒,近年來,在邕江已發現了清道夫、地圖魚、雀鱔等危險外來物種,這些物種本來在邕江是沒有的,如今出現估計與魚苗放生有一定的聯系。它們的危害性不低于巴西金錢龜及“食人鯧”,因此,市民切莫將此類觀賞魚隨便放生。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資訊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