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華日報 資訊:聞名全國的“河蟹育苗之鄉”,全國首創對蝦養殖“宋莊三法”,海水養殖“贛榆師傅”走全國……科技,給贛榆海水養殖帶來的不斷增重的“含金量”。年末歲初,記者走進贛榆沿海漁村,追蹤著漁村科技致富的印跡。
科技池塘“零排放”
宋莊鎮沙口村是個養殖專業村,2009年的池塘承包剛發包結束。村會計陶明慶說,1992年到1993年,養蝦因病害而“顆粒無收”,養殖池塘沒人敢承包;現如今,集體的水面公開發包,最高的每畝1120元,最低也要700多元。村民承包水面搞養殖,最小的戶也有五六十畝,純收入至少五六萬。養殖大戶劉明告訴記者,今年行情算是稍差的,但“每畝1000元的純收入跑不了”。以劉明家的情況看,今年承包了350畝蝦塘,跟人合伙搞了個餌料廠,自己還有育苗場。
從一個漁民到如今的大戶,劉明說,多虧了淮海工學院的教授閻斌倫老師。
“20多年了,當時是鎮里把我們送到水產學校,跟閻老師學養殖。東方對蝦生病了,又是閻老師指導我們搞蝦蟶混養。一畝池塘,養好了可以收1000斤蟶子、200斤對蝦。1000斤蟶子,就是8000塊,一畝純收入最高的萬元以上哩!”
蝦蟶混養的好處,還不全在這里。據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高錫倫介紹,投到池塘里對蝦餌料殘余和對蝦的排泄物滋養了單細胞藻類,起到了肥水的效果,為蟶子等貝類提供食物,池塘里的海水自我循環;再加上用生物制劑凈化水質,養殖池塘實現了“零排放”。自從搞了立體混養,贛榆沿海蝦塘已經連續七八年沒有大的病害了。
這個“環境友好型”的混養模式,改變了贛榆漁村,漁民得益很大,全縣有4.5萬畝池塘采用蝦蟶立體混養,建成了全國性的有機養殖基地。從連云港向南直到鹽城的大豐市,目前江蘇沿海的蝦塘大多采用這個養殖模式。
“漁民教授”分文不取
被贛榆漁民稱為“漁民教授”、“閻老師”的閻斌倫,是淮海工學院海洋學院副院長、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建設實驗室主任。
1994年,閻斌倫在全國首次攻克了“河蟹秋冬季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的難關。這個成果,曾經帶起了贛榆河蟹育苗打響全國的紅火場面,僅江蘇省“九五”期間推廣這一技術成果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有6億元,帶動江蘇和全國的河蟹養殖產生的巨大效益無法計算。如今,發軔于贛榆縣的河蟹育苗已經擴展到整個江蘇沿海,但技術還是他的。除了河蟹育苗、蝦蟶混養,閻斌倫主持的萬畝梭子蟹養殖,是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
連云港實施“百名教授科教興百村”,淮海工學院承擔了海水育苗、養殖方面的重擔。今年46歲的閻斌倫,多年堅持把漁民的池塘作為自己的第一實驗室。從事漁業水產的老師離不開養殖一線,當年海水養殖進入低谷的時候,為攻克蝦病難關,閻斌倫等高校的老師們,自己帶頭到贛榆承包池塘。
贛榆的養殖戶張慶起告訴記者,他們碰到技術上的問題,一個電話打過去,教授們就趕到了。今年夏天他的塘子里對蝦生病,閻老師凌晨5點鐘就趕到了塘邊。閻教授是個拿工資的高校老師,對漁民的指導至今堅持分文不取。
閻斌倫,曾獲得“百名教授科教興百村”小康工程科技貢獻一等獎,2007年,被連云港市民評為十年來“感動港城”的十大典型人物。
“贛榆師傅”走遍全國
與“閻老師”一起,還有來自淮海工學院、省水產技術推廣站、中科院海洋所的幾十位教授、博士,常年駐守贛榆沿海養殖一線。他們把科技注入海水養殖,不僅給漁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還實地培養了大批的“養殖師搏”。
宋莊鎮沙口村49歲的農民張振奎,滿臉書卷氣。20多年了,閻斌倫、鄭榮才等老師指導他由普通農民變成了“技術藍領”。像張振奎這樣的“技術藍領”,僅沙口一個村就有七八十人。
“贛榆師傅”成為一個特殊群落,全國搞海水養殖的,沒有不知道“贛榆師傅”的。
張振奎是6月底從山東濱州回來的,在濱州幫人家搞南美白對蝦育種。最遠到過哪里?省內的鹽城、南通不必說了,張振奎本人南面去過浙江、福建,北面去過山東、河北、天津。贛榆縣的養殖師傅,全國沿海都有;最遠的也有走出國門的,人數不多,在朝鮮和俄羅斯的養殖場做技術顧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