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美白對蝦有晝伏夜出活動的習性,但在養殖過程中,時常白天會出現一種對蝦在水表層游塘的異常活動現象,有時對蝦游塘2~3天或稍長一段時間后就停止,有時連續游塘長達10~20天都不停止,有時剛開始游塘不久緊接著就出現對蝦死亡現象,等等。許多養殖戶對此疑惑不解,只好“病”急亂投藥,把它作為一種病害處理,使用藥物殺菌消毒。這樣,對蝦游塘有時不僅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反而會適得其反,加劇對蝦異常現象,甚至造成對蝦死亡的嚴重后果。因此,要對對蝦養殖過程中的對蝦游塘現象仔細辨析,并采取相應措施,
才能防患于未然。
1.因缺氧而引起的游塘 在養殖過程中,當水體中溶解氧不足時,對蝦便會成群結隊地浮游到溶解氧較多的水面呼吸氧氣,此種現象為缺氧游塘(俗稱浮頭)。缺氧游塘現象在高密度精養蝦池中較常見,特別是在養殖中后期,隨著對蝦個體增大,投餌量增多,殘餌及糞便不斷積聚,池水進一步惡化,生物和化學耗氧量不斷增加,極易出現水體缺氧而引起對蝦游塘。在養殖過程中,當池水的透明度小于20厘米或者因浮游動物大量繁殖吃光了浮游植物而使水的透明度大于100厘米時,或水質敗壞、水色白濁時,或當水溫高、低氣壓、連續陰雨天、夜間悶熱無風等天氣時,均較易引起缺氧游塘。游塘一般發生在半夜或清晨,有時也會上半夜開始,甚至發生在白天。如果對蝦缺氧游塘時間過長,則會窒息死亡。因此發現對蝦浮頭游塘,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搶救。
采取的措施:①有增氧機、充氣機的應立即開機增氧;②向池內灌注新鮮水;③拋灑“粒粒氧”和“速氧”進行急救;④浮頭期間停止投餌,待氧氣狀況徹底好轉后再投喂。
2.因投餌不足而引起的游塘 由投餌不足引起的游塘現象表現為對蝦成群結隊地進行有規律的繞塘洄游,可以觀察到游塘蝦的胃是半空或者是空的,腸道里沒有食物。當往塘邊投些餌料,即有許多蝦停下攝食。
采取的措施要增加餌料投喂量,并在飼料中添加Vc、大蒜素和免疫多糖等。此現象在蝦苗下塘至4~5厘米期間較易出現。因為下塘不久的對蝦苗主要以浮游動植物為食,攝食量較少,2~3厘米階段的蝦只要培育好水色,并輔喂少量餌料、蝦片等,培育水色可使用“硅藻旺”(或“綠水源”)搭配“氨基酸潤藻素”(或“蝦神”),這樣可以培育出以硅藻為主的優良水色,以滿足幼蝦的餌料需求,降低飼料成本。而當對蝦長至4~5厘米以后,隨著個體長大,其攝食量大增,靠池塘的天然餌料已不能滿足其攝食需求,吃食不再以浮游動植物為主,而以配合餌料為主,養殖者往往由于對此階段對蝦存塘量和投喂量估算偏低,致使餌料投喂不足,便會出現對蝦因饑餓而游塘。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準確計算投喂量,進行科學投喂。
3.因底質惡化而引起的游塘 在池底有機沉淀物過多,嚴重受污染,產生有害的亞硝酸鹽、氨氮等含氮化合物及硫化氫時,蝦為回避惡劣的底質環境而游到水的中上層來,此時往往伴隨著缺氧。此種情況下蝦也是成群結隊地在水的中上層游動,嚴重的會引起對蝦大量死亡。因為氨氮、亞硝酸鹽等含氮化合物在水體中含量過高會降低血液的輸氧能力,破壞鰓絲上皮組織,導致氧氣和廢物交換不暢而窒息;硫化氫則極易被鰓表面和粘膜吸收,與組織中的鈉離子和鐵離子結合,阻礙正常呼吸,使對蝦窒息而死。
采取的措施:①增開增氧機時間,拋灑“粒粒氧”,保持水中充足溶氧;②用“底凈寶”+“護水解毒安”+“粒粒氧”降低水中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含量,排換水20~30厘米;③定期用“超能菌1號”和“復合芽孢桿菌”等微生物進行調節,防止水質老化。
4.因環境突變,產生強烈不適而引起對蝦應激性游塘 當養殖環境因自然條件突然改變時,如高溫、寒潮、暴雨、暴風、臺風過后,會造成蝦池水環境中理化因子發生驟然變化(如溶氧、水溫、pH值、總堿度、水質分層等突變),池底污泥泛起,氨氮、硫化氫等有害因子含量增大,池內藻類大量死亡,池水突然變清,或蝦塘浮游生物組成發生變化(即“轉水”),水質惡化。對蝦對突然而來的壓力難以承受,會發生突然的“應激反應”,當環境壓力超過了對蝦適應能力,干擾對蝦正常生理機能,使對蝦某些內分泌酶活性受到抑制,導致大量能量被消耗,對蝦機體受到影響,從而引發對蝦游塘。
采取的措施:①提高蝦池水位;②外潑“氨基酸”加“粒粒氧”等抗應激藥物,③在飼料中添加“水產用Vc”增強對蝦機體的抗病力;④用“芽孢桿菌”、“益生菌”、“博士1號”等調節水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