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淄博新聞網:黃河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境內有46.92公里,由于多年滲透,沿黃形成了近15萬畝的荒堿澇洼地。多年來,鹽堿澇洼地多,土質差、產量低一直是制約沿黃群眾農業生產的瓶頸。近年來,該縣創新實施“以漁改堿”模式,通過標準化養殖,推廣新技術,積極發展黃河生態灘涂養殖,使昔日的黃河灘變成了炙手可熱的“金銀壇”。
科研攻關,首創以漁改堿模式
為破解鹽堿澇洼這一農業生產的制約瓶頸,該縣組織水產局等部門承擔了國家“以漁改堿”科技攻關項目,經過4年多的攻關試驗,成功創出“以漁改堿”模式,即在低洼鹽堿地挖池蓄水成塘,池塘間堆積的棄土經平整施肥后種上各類經濟作物。這樣,池塘不僅可起到排澇降堿的作用,而且還能養魚、蓄水,以保臺面上農作物的灌溉,同時,又可以利用塘埂、塘坡種菜、種草,以菜、草喂豬、養魚,畜禽的糞便又可肥水養魚、種菜。
通過改造,昔日的鹽堿洼變成了田成方、塘成網、樹成行、魚躍糧豐、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昔日鹽堿窩,如今成了“有機魚”的“天堂”。目前,該縣已通過“以漁改堿”模式把4.8萬畝鹽堿地改造成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并通過了國家驗收,獲得了國家農業部豐收計劃二等獎。
標準養殖,提升綠色生態品質
在2008年奧運會、殘奧會期間,高青縣有20萬公斤生態魚供應北京市場。運動會期間,國家農業部唯一指定的山東省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對該縣水產養殖環境、水質、飼料、運輸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嚴格檢測,全部合格。
為提升水產養殖產品品質,該縣積極推行標準化養殖新模式。與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合作,建成山東省羅非魚標準化生產基地,實現了羅非魚的綠色、無公害養殖;草魚、鯉魚、鰱魚、羅非魚、淡水白鯧等5個品種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水產品認證;草魚、鯉魚、鰱魚、鳙魚、鯽魚等5個品種通過了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并成功注冊了“大蘆湖”牌水產品商標;建成了2000畝“國家水產養殖健康示范區”和“萬畝綠色水產品生產基地”。目前,該縣健康養殖和綠色養殖面積已達3萬畝。
科技示范,助推養殖技能提高
為提高科技在漁業生產中的貢獻率,高青縣不斷強化產學研結合,加大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和新技術推廣力度。該縣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建立科研基地,開展聯合攻關,先后承擔完成近10項國家、省、市級重大科研課題。形成了“高校聯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技術推廣模式,確保每年引進推廣1—2項新技術。同時,先后成立了縣漁業協會、水產技術推廣協會、南美白對蝦養殖協會,注冊了全市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高青魯青漁業合作社,通過這些專業組織為養殖戶提供技術、信息、生產、銷售、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
目前,全縣養殖品種發展到二十余種,新技術在全縣漁業生產中的貢獻率達到了80%以上。2008年,該縣養殖戶畝平純收入達5750元,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