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教育報:將科研成果轉讓給企業和地方政府,學校卻不要一分錢?你沒聽錯,這是中山大學實行的“零轉讓”政策,在科研成果轉化收益方面,學校分文不取,讓利給相關教師和企業。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黎祖福清楚地記得自己2007年晉升教授職稱時的情景。因為長年在湛江的海島漁村培訓農民,幫助當地發展水產養殖,論文無法與基礎研究的教授相比,以致于他的職稱沒法評。但是,學校最后考慮到黎祖福在校地合作、實踐應用中作出的重大貢獻,依然為他解決了職稱問題。
中山大學對從事應用研究的人員制定相應標準,在項目經費管理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對橫向研究實行與縱向項目相同的標準。學校的好政策成為科技創新的引擎,形成了校企共贏的局面。以前幾個教授“散兵游勇”式的單一合作,開始轉向以學院、學科團隊為單位的整體合作。在與廣東農業龍頭企業——恒興集團開展的合作中,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整個團隊全方位參與,雙方合作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對蝦飼料生產基地,帶動了將近10萬人就業。恒興集團已投入的科研及配套經費達到8000多萬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