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農博網水產頻道:《鰻業論壇》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本刊評論員
改革開放之前,福建沒有養鰻業。
1979年,中國第一家"養鰻場"在莆田涵江誕生。
今天,鰻業已成為福建農業的支柱產業。它利用國際資源、年生產總值100多億元,平均年出口創匯4億美元,一直保持農產品單項出口創匯的第一位。
福建鰻業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在改革開放中成長,魚改革開放一路走來。它深得改革開放的滋養,印記著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譜寫了一段令人蕩氣回腸和感慨萬千的歷史。其中,鰻業界最難以忘懷的是:
一、福建鰻業在項南同志的關心和支持下崛起。
1980年底,項南同志出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從當時實際出發,他提出了福建大念"山海經"的發展思路。
為大念"山海經",項南和一些部門干部同坐一部旅行車,跑遍了福建山山水水。一次行程中,項南到了"涵江養鰻場"。 博學人善問, 項南同志問了這個,又問了那個。魚苗怎么捕的?人家為什么要進口?從小到大養多久?吃多少飼料?賣多少錢?當地一位農民告訴他,涵江有一條街叫"鰻巷"。 春季里,拿籮筐在街旁的河里隨便一撈,準能抓到幾條鰻魚。項南對大家說,"地名"是印記歷史變遷的"化石",連地名都叫 "鰻巷"的地方,說明跟鰻魚有很深的淵源關系,要好好研究,要看國內比國外,選擇我們最有潛力的發展門路。
項南的這番話,喚起大家對小小鰻魚的濃厚興趣。究竟能不能養?會有多大效益?特別是能不能突破"以糧為綱"的禁忌,在農地建塘養魚?霎時間,成為了熱烈的話題。當時,地是不能動的。但不占地,怎么養魚?在激烈的討論中,大家發現這里蘊藏著著幾十倍的變化。一畝地一年只產千把斤地瓜,如果建塘養鰻魚,產值即可由幾十元變成幾十萬元。拿去進口面粉、大米,那是相當一畝地"產出"幾十噸糧食的事。項南鼓勵大家解放思想,地方政府和水產部門開始重視鰻業的發展了。
思想"解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落實行動更是舉步維艱。鰻魚養殖不能沒有飼料,但飼料制造卻為老外所控制。
項南不是那種提出口號就"完事"的人。面對起步的一系列問題,他不斷問計于各路專家,召開"約談會"。后來次數多了,就固定"每月一談",形成了"科技月談會制度"。在一次"月談會"上,項南同志請各路專家談怎么解決鰻魚飼料問題。根據專家意見,布置"立項"研究。還專門叮囑外事部門的負責同志:"你們也想辦法啊。一是學,二是買,要是學不到,買不成,就找海外華僑吧,他們一定有養鰻魚的。"在項南的主持下,鰻魚飼料很快研制成功了!
飼料解決了,苗種又是本土的資源優勢,但缺乏資金,生產還是上不去。
發展,離不開投入。項南關心鰻業的每一步,他親自籌劃資金,想方設法"敲開"世界銀行的門。在他的安排下,爭取了2億美元的低息貸款。這是福建第一筆、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農業貸款。按照大念"山海經" 的規劃,這筆款分給鰻業4000萬美元。從此,鰻業迅速崛起,迅速形成了莆田、福清、長樂幾個主產區,邁出了向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一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單福清市鰻魚產量就達到2.8萬噸,鰻業提供的稅收,占當時全市財政收入的一半。在出口鼎盛年份,福建省一條鰻魚就創匯6億多美元,占出口農產品總量的八成多。
鰻業由改革開放而生,它的成功,也佐證和支持了改革開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福建視察鰻業的參觀團絡繹不絕,連國外使團都來了。中央領導李先念、楊尚昆、萬里、趙紫陽、喬石等許多國家領導人也先后到養鰻場視察。福建鰻業開創了農業高投入、高產出的先例;開辟了專業化生產水產飼料的新領域;開發了&淀粉制造的新行業;造就了第一代水產飼料專家;揭開了水產業由捕撈為主向養殖為主大轉變的序幕。這是項南領導福建改革開放的一大功績,是鰻業界乃至整個社會都不能忘記的一段改革開放史。
二、福建鰻業經受了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考驗。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福建鰻業生產規模超過了日本、臺灣,成為了世界最大的鰻魚養殖出口基地。福建鰻業的崛起,改變了鰻魚養殖的世界格局,遭受打壓,遭遇貿易壁壘的問題開始不斷發生,且越來越嚴峻。
開始,國外用"配額"限制你出口。接后,就變換"技術壁壘"。 "藥物殘留"的事件此起彼伏。每年臨近銷售旺季,都要找出事端進行炒作。2002年,制造了"汞事件"," 日鰻聯"在超市買了7條中國產烤鰻去檢測,稱有兩條"汞超標",不管總汞與甲基汞本質差別,就在媒體大肆渲染"中國鰻魚檢出大量汞",竭力抹黑;2003年,以檢出"恩諾沙星"殘留宣布停止進口;2005年的"孔雀石綠"問題又使鰻魚連續4個月不能出口;2006年日本制定"肯定列表制度",對鰻魚的藥物檢測多達115項,檢測要求之嚴酷,莫此為甚!鰻魚是活體,該出口時出不去,損失就是災難性的。其中1996-1997年出口受阻時,引發了恐慌性拋售,鰻魚價格從一噸19萬元跌到2萬多元,一大批鰻農破產、負債,甚至有人無奈自殺。近年來,已經沒有什么"藥殘超標"可以撥弄了,就利用"風馬牛不相及"的各種事件,什么"水餃"呀,"青刀豆"呀,大肆制造"中國食品信任危機"。 福建鰻業在一次又一次的折騰中"跌宕起伏";世世代代"面對黃土,背負青天"的福建農民一下子轉入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受到的教益也是豐碩的。他們感到,只有聯合起來,團結應對,才能保護自己。1998年,"福建鰻業協會"應運而生。
在協會的平臺上,鰻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特別通過推廣健康養殖,基本解決了藥殘問題,鰻魚成為了當今世界檢驗最嚴、質量最可靠的高檔食品。
鰻業從三十年的風風雨雨走來,接連不斷的嚴峻考驗鍛煉了它的堅強筋骨。它"屢撲屢起",巋然屹立;因為它是改革開放的"驕子"!
三、鰻業將在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中持續發展。
創辦伊始,鰻業就以出口定位,是典型的外向型生產。改革開放以來,鰻業出口創匯累計近100億美元,在福建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世態變幻,鰻魚和其他出口產品一樣,正在面臨對外貿易的嚴重困難。特別是鰻魚消費集中在日本,市場過于單一的問題使它成了最容易受傷的品種。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銀根緊縮、世界金融風暴等等影響,養鰻業又一次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福建鰻業擁有資源基礎、技術力量、生產能力的優勢。只要政府支持,有效協調,一致對外,鰻業不但能在生產上保持優勢,還終將在市場上改變地位,贏得新生。這一切,都有賴于進一步改革開放,有賴于進一步解放思想,有賴于鰻業從外向型轉向內向型,從外銷轉向內銷,在穩定國外市場,擴大國內需求中重振雄風。
山重水復,柳暗花明;鳳凰涅盤,烈火重生。項南同志親手為福建鰻締造的這項事業,一定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排除萬難,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