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泥鰍苗種的成活率一般在 40 %一 60 % ,最高也不過 80 %。人工養殖的泥鰍苗種一般在 80 %左右,好的在 90 %左右,最高的在 95 % 左右。野生泥鰍苗種的養殖成活率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
( l )捕撈方法
野生泥鰍苗種是在外收購或捕撈的,其方法多種多樣,而又沒有按照規范的技術操作,容易造成泥鰍苗種的傷害。
( 2 )中間過程復雜
泥鰍捕獲后,一般都經過長時間的高密度暫養,并篩選和運輸,有的還是多次篩選和運輸,使泥鰍受傷,還長時間處于不安狀態,體表黏液大量外泄,體質十分虛弱。
( 3 )營養不良
在暫養及篩選運輸過程中,一般不喂食,這樣長時間的停食,使泥鰍根本沒有營養來源,體質明顯下降。
( 4 )放養時間較遲
野生的泥鰍苗種放養一般都比較遲,這是因為泥鰍每年要在 3 月份以后,氣溫上升才會被農民捕撈起來,因而野生黃鱔不可能一次捕撈,在較長時間內,不斷捕撈,暫養累積一定數量后,經篩選再出售。這樣時間往往都已在 6 月份甚至 7 月份,氣溫較高,而這些泥鰍因長時間的暫養、篩選及運輸,已是傷痕累累,極易發病死亡。
( 5 )篩選和運輸的工具不當
篩選時用篩子過鰍苗種,泥鰍小過篩孔容易,但也受傷;大的鰍苗種過篩孔難度大,更易受傷。
野生泥鰍苗種購買后,在放養前要處理妥當,即篩選出好的苗種進行飼養,挑出劣質苗種立即出售;即使是人工養殖的泥鰍苗種最好也篩選一下,具體篩選方法可借鑒前面的黃鱔苗種篩選方法,詳見第一章的五(三)部分。篩選結合用藥物消毒一并操作。這樣把問題在放養前解決好,即使是野生泥鰍苗種也可提高飼養的成活率,并可減少經濟損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