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02月13日新聞)近日,四川省水產局接到瀘縣漁政站報告,當地有漁民發現國家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達氏鱘,鱘魚是與恐龍同時代的世界瀕臨滅絕的珍稀水生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據四川日報報道,發現達氏鱘的是太伏鎮永利村漁民李光明。1月22日,他在新路場的牛場子長江岸邊布下了一張漁網。春季禁漁開始后,2月8日,瀘縣漁政站發出通知,要求漁民將所有漁網和繩子一律收上岸。2月10日清晨,李光明收網時發現網中除已死亡的鯉魚外,還有一條怪魚,其頭部前端有一個如同象鼻一樣的吻。有10多年打魚經歷的李光明從未見過這樣的怪魚,附近漁民也不認識。隨即,李光明給縣漁政站張盛明打電話,并將怪魚裝在充滿氧氣并且盛著水的大塑料袋中,送到了交通更方便的兆雅鎮政府所在地。
目前,在長江上游生活著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三大鱘魚。由于多年的過度捕殺,三大鱘魚存活的數量極少。此前中華鱘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而達氏鱘和白鱘由于種種原因沒能開展人工繁殖研究。
10年來,達氏鱘這種國家一級野生水生保護動物僅被發現過幾次,且無活體留存。
達氏鱘俗稱沙臘子,又稱長江鱘。2000年4月,農業部漁業局、四川省水產局曾在長江上游的屏川、宜賓、南溪、江安等6個縣的200公里江段內進行過一次非同尋常的尋捕達氏鱘行動,以失敗告終。當時水產專家認為,長江達氏鱘已到了滅絕的邊緣。
瀘縣發現活體達氏鱘,讓專家們興奮不已。1月24日,位于長江上游的宜賓剛剛發現了重150多公斤世界罕見的白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教授認為,“水中大熊貓”相繼浮出水面,使三大鱘魚人工繁殖種群將成為可能。專家們決定,先將這尾達氏鱘送往瀘縣三溪口水庫專池喂養,指定專人負責,待達氏鱘休養一陣后重新放歸長江。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