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5日至8月22日,融安縣牧漁公司8口網箱飼養0.25~0.4kg/尾尼羅羅非魚暴發肝病并發絳蟲寄生綜合癥,致病起始階段日死魚55~78尾,日死亡率為0.28%~0.39%。7月26日后病情突然加重,日死魚145尾以上,且逐日增加,最為嚴重的8月5日死亡羅非魚266尾,日死亡率高達1.33%。整 個 致 病 期共死亡羅非魚4 524尾,損失魚1 517kg,死亡率24.5%。筆者曾參加該綜合病癥的診治,現以此文簡單介紹致病情況及治療過程,供同行參考。
一、表現癥狀
病魚表現體色發黑,眼球突出似金魚水泡眼,離群獨游于網箱邊,游動緩慢,反應遲鈍,不久即沉于網箱死亡,部分病魚死前出現掙扎翻轉現象。致病前期撈出病魚檢查,可見肛門外突,抓魚上手泄殖孔即流射小水柱,病魚離水體黑漸退,很快死亡。剖開魚腹,腹腔大量積水,膽腫大呈淡綠色,肝臟黃白色,出現腐爛病灶、血管充血等脂肪肝病變。腸道未見充血,僅有少量食物或空腸。會診為營養性肝病。8月9日~10日連續2天,發現大量包被一層白膜呈顆粒狀羅非魚糞便漂浮于網箱水面,用手輕輕一捏即散。為探明原因進行起網檢查,立即發現四周網衣及底網粘附大量九江頭槽絳蟲死體,抽活魚檢查發現一部分羅非魚腸道寄生絳蟲幼、成蟲,感染率314%。逐確診為營養性肝病并發絳蟲寄生綜合癥。
二、治療方法
致病前期,僅當作營養性肝病治療。7月15日開始投喂100kg飼料添加200g魚用多維及500g呋喃唑酮拌制藥餌,連喂6天病情未見減輕,反而于7月26日死魚數急劇上升到145尾。改用100kg飼料添加200g魚用多維、250g硫氰酸紅霉素及250g呋喃唑酮投喂,經過8月5日死亡高峰后日死魚稍有下降,但仍在180尾左右徘徊。
8月12日確診并發絳蟲寄生后,采取蟲病并治方法日投喂2次藥餌,上午喂250g(100kg飼料)硫雙二氯酚藥餌,下午繼續投喂多維+紅霉素+呋喃唑酮藥餌,同時在網箱內潑灑05ppm晶體敵百蟲藥液。用藥第5天的8月17日,死魚數降至85尾,繼續堅持第2個療程用藥,病情逐漸緩解,8月23日停止死魚。以后直至10月15日羅非魚全部出箱未見病癥反復。
三、問題討論
1.網箱飼養羅非魚是高密度集約化生產方式,羅非魚營養需要完全依賴人工投飼供給,飼料品質及營養組合是影響羅非魚生存生長的制約因素。牧漁公司網箱羅非魚投喂粗蛋白含量為30.1%,添加有0.12%進口Vc、0.6%氯化膽堿和1.5%礦物預混劑的顆粒飼料。由于沒有科學統一的營養標準借鑒,飼料配制仍是憑經驗,再加上原料質量上的差異,飼料看似全價,其實營養未盡全面,不能完全滿足羅非魚營養需要。自5月4日羅非魚魚種入箱后長期投喂引發營養性肝病。
2.牧漁公司該片網箱50箱,設置淑姆電站緩流區。除8箱飼養尼羅非魚,10箱養建鯉外,余下32箱全部用于培育大規格草魚種。3月初放養10~17cm草魚種時,雖發現少量草魚種寄生絳蟲,由于沒有造成危害,當時沒能引起足夠重視及時用藥殺滅。以致7月份后水溫升至28℃時,大量繁殖鉤球蚴,被劍水蚤吞食發育為原尾蚴。羅非魚攝食原尾蚴寄生劍水蚤,原尾蚴即進入羅非魚腸道發育成裂頭蚴,直至長成絳蟲成蟲。羅非魚吞食劍水蚤成為第2宿主,感染絳蟲病。
3.羅非魚被裂頭蚴寄生后,由于絳蟲源源不斷吸取宿主營養,羅非魚從飼料中吸收的營養成份不能滿足生長需要和絳蟲寄生自身營養損失,加劇了羅非魚營養的進一步缺乏,營養性肝病迅速加重,出現了本文開頭的暴發性病癥,可以說,此病癥不排除絳蟲寄生成為誘發羅非魚營養性肝病的原因。從病情發展來看,7月15日發現致病至8月9~10日出現絳蟲死體,間隔時間25天,與絳蟲生活史裂頭蚴至發育成熟25~30天同步,也是一個例證。
4.致病初期,由于檢查工作的疏忽,也因想不到羅非魚會患絳蟲病,從未見有關報道。會診時沒有認真檢查羅非魚腸道,更沒有利用低倍鏡進行詳查,未能及時發現絳蟲幼蟲寄生。僅盲目用藥治療營養性肝病,未能做到對癥下藥,使得病情延長,損失加劇。這個教訓提醒我們今后在進行魚病診斷時,必須進行耐心細致的檢查,不要輕易下結論,多考慮致病因素,作出正確診斷,對癥下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四、小結
羅非魚肝病并發絳蟲寄生,內服硫雙二氯酚驅殺腸道絳蟲,拌喂多維補充維生素營養,利用紅霉素、呋喃唑酮消炎殺菌,恢復肌體抗病力。外用潑灑晶體敵百蟲殺滅水環境絳蟲鉤球蚴和中間宿主劍水蚤。蟲病并治,內外兼防,沒有出現病癥反復,療效好。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