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生態(tài)養(yǎng)殖泥鰍技術介紹
發(fā)布時間:2009/2/13 17:01:37 來源: 編輯:黃倩
我來說兩句(0)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建泥鰍池:在房前屋后,庭院周圍選擇水質良好,灌排方便,避風向陽的地方建泥鰍池。面積大小均可,以50-150 平方米最適宜,池深1 米以上。池底和四壁用石頭、磚塊或水泥板鋪砌,并用水落石出泥沙漿抹光。下游方距池底30 厘米高處開排水口并安防逃設備,以免逃逸。
2.投放準備:池底鋪一層厚20-30 厘米,富含腐植質的菜園土或其他肥土,按一般魚池常規(guī)消毒方法消毒殺菌,1 周后注水20-30 厘米深,然后按每平方米水面500 克的比例投施畜禽糞便肥,再加水至60-80 厘米深,5-7 天后水色變成黃綠色,透明度為20 厘米左右時可投施鰍種。
3.鰍種投放:下池的鰍種(或鰍苗)要體質健壯、無傷無病、游動活潑、大小均勻,規(guī)格不致敬應篩選一分池養(yǎng)殖。泥鰍種苗下池前應用3%的食鹽水浸浴消毒10-15 分鐘,以免染病。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水面500 克為宜,并且要一次投足,避免分批下池的相互咬斗殘殺。
4.飼料投喂:泥鰍系雜食性魚類,動物性飼料與植物性飼料的比例以7:3 為宣。生態(tài)養(yǎng)殖以投喂蠅蛆、蚯蚓、螺蚌、小甲殼類、水生昆蟲、動物內臟、畜禽血液、血粉等高蛋白又富含脂肪的優(yōu)質飼料,適量搭配菜葉、米糠、豆渣和玉米粉等。實行定質、定量、定時、定位的投喂制度,每日投喂2-3 次。萬一投餌過多采食不完應及時清除殘餌,以免污染水質。當水溫低于15℃或高于30℃時泥鰍停止攝食,則應停上投喂。
5.水肥管理:在泥鰍的攝食生長期每隔7 天左右每平方米水面潑灑人畜糞肥100 克左右,保持水體透明度20 厘米,叵透明度過小應延緩施肥時間,反之則應提前。同時還應注意及時換水,一般每7-10 天排放一次老不,同時補充新水,或者根據(jù)水質情況酌情換水,總之應始終保持不質的良好狀態(tài),避免因缺氧引起泥鰍浮頭甚至“泛池”而造成損失。
6.產孵繁殖:泥鰍的繁殖分自然繁殖和人工授精孵化兩種方式。繁殖池面積一般20 平方米以內,可吊掛受精卵50 萬粒,孵出鰍苗20 萬尾。繁殖池應先施適量基肥培肥水質。自然繁殖方法:選擇2-3 齡健康無病殘的性成熟親鰍作種,雌雄配比為3:1 左右。要求雌鰍體長14-16 厘米,體重20 克以上,腹大柔軟,體表有光澤稍呈黃綠色的個體;雄鰍體長10-12 厘米:體重12-15克的個體。雌雄親鰍的鑒別方法如下:雄鰍頭尖,胸鰭窄長,身體與尾端粗細基本一致,尾尖而且上翹,鰭條基部有一骨質薄片;雌鰍頭部橢圓、稍平。產卵前先將魚巢用食鹽水浸泡消毒,然后吊掛在水面下 10 厘米深處,上下班空用棚布、草簾或蘆席等遮陰,并防類等天敵為害。孵化時將水溫調控在20-28℃,8-15 小時鰍苗即可出殼。剛孵出的鰍苗常側臥池底,靠吸收卵共襄的營養(yǎng)生長發(fā)育,此時可投喂熟蛋黃與面粉等混合餌料,既可作為馴食,又可培養(yǎng)稚鰍的自行攝食能力。人工授精方法從略。
7.疾病防治:泥鰍的疾病以預防為主,關鍵是搞好消毒工作。堅持每天巡池清掃食場,每15天左右用漂白粉液全池潑灑消毒殺菌。治病應盡量避免抗生素類藥物,采用中草藥最好,大蒜可防治泥鰍腸炎,菖蒲可治爛鰓病等。同時還提高了泥鰍品質,更受消費者的歡迎。
8.泥鰍捕撈:泥鰍既是人們強身健體的營養(yǎng)滋補食品,又是特種水產養(yǎng)殖的高級餌料。用泥鰍喂養(yǎng)特種水產動物時最好將泥鰍與水產動物同池飼養(yǎng),既減少投喂和捕撈的麻煩,又可隨時補給特種動物的飼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