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魚養殖
2.1池塘養殖
從方便日常管理和捕獲,養殖泰國筍殼魚的池塘面積一般以2-5畝為宜,因該魚屬底棲魚類,有鉆泥習性,故要求池塘的淤泥不宜過深,10厘米以內為好,底質沙壤土,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染。放魚種前需排干池水,清除雜魚,修整塘基、堵塞洞穴。用茶麩或生石灰毒塘,殺死敵害和致病生物,魚種畝放養量5厘米以上種苗2500-3000尾;10厘米以上2000-2500尾。放苗前施肥培育水質,放養四大家魚魚苗、食蚊魚或土蝦苗,讓筍殼魚苗有足夠的活餌料,放養筍殼魚苗約一個月左右魚苗長至7-8厘米以上時,開始馴化投喂魚漿,讓其改食動物性混合飼料。在馴餌初期7-8天為活餌和魚漿混合投喂期。據目前觀察,泰國筍殼魚攝食冰鮮魚飼料的食欲和生長速度較攝食其它配合飼料要好,合適的配合飼料有待進一步研制。飼料投量為魚體重的5-7%,分兩次投喂,早上喂1/3,傍晚喂2/3。飼料投喂到飼料臺內,每畝設8-10個,飼料臺用密網和鐵線或木條造成80×80×10厘米規格。
根據筍殼魚性溫順、不善游動,怕光、喜洞居,夜晚活動較強的生活習性。人工養殖要修筑魚巢。人工魚巢,可采用直徑11厘米、長35厘米的塑料管,每10個扎成一排,視養殖密度每畝約100排。人工魚巢管要離開塘底20厘米用樁架固定,并稍傾斜,避免管內積聚坭土、魚糞。或放置較大直徑竹筒、瓦管。結合水質管理,可種養水浮蓮、水葫蘆、黑葉輪藻(俗稱茜草)等水生植物提供筍殼魚苗棲息居所的同時又可讓水生植物消化富余的有機物,改善水質。
泰國筍殼魚耐酸、耐低氧,通常情況不易因水質變壞而死亡。養殖水體以偏肥、褐、綠色為好。轉入成魚養殖可逐漸增加水深至1.5米以上,養殖后期適量換水,每月用10公斤/畝生石灰全塘潑灑,在夏季可視水質狀況,可間隔使用含氯制劑全塘潑灑消毒。投放魚種一段時間后,適當混養鳙魚,有利水質的穩定。
2.2網箱養殖
在水庫、湖泊、流速平緩的河流或池塘中,可采用網箱養殖,這是一種投資省、產量大、效益高的好方法。在越南、泰國、柬埔寨盛產泰國筍殼魚的地區,多流行類似網箱的籠箱的養殖方式。
要選擇合適設置網箱的養殖地點,水質要好,無工業污染,終年不斷水,水流平緩,水深不少于3米,附近機動船較少,交通方便,便于運輸。
網箱規格很多,但最常用是4m×6m×2.5m,網目視魚種規格而定,30-50克/尾的魚苗,使用無結網目為1.5cm,100克/尾的魚苗使用無結網目為2.5cm。使用浮性材料(泡沫、浮桶)使網箱上部高出水面30-40㎝,通常數個網箱連在一起,架設浮橋,便于飼養管理。
網箱養殖泰國筍殼魚,投放50-80g/尾以上規格魚為主,密度30-50尾/㎡,同一規格的魚種放養于同一網箱中,放魚宜在早上或傍晚進行,用桶將魚帶水放入網箱,讓魚苗自行游開,切不可將魚倒入箱內。放苗前應先行浸浴消毒,喂食應在放養后的第三天開始,以后在每天的傍晚進行,把飼料放進餌料框,沉入水中,離箱底50㎝。每天根據實際吃食情況增減飼料量,養殖6-7個月可達到商品規格。籠箱、網箱四周要經常清洗,去除青苔保持水流暢通。
2.3水泥池養殖:
使用具有保溫條件的原用于養鱉業的設施,養殖泰國筍殼魚是逐步實施工廠化養殖的好方式,適宜冬、春氣溫較低的地區養殖,養成池面積不少于30㎡,10-12㎝大規格苗種的放養密度8-15尾 /㎡,在池中設置人工魚巢,使用微流水或定時充氣增氧,防止水質惡化。使用食臺投喂餌料,每日下午投喂,次日檢查清洗食臺,定期抽污,可逐步實現高密度工廠化生產。
2.4蝦、魚混養:
在淡水養蝦池中混養泰國筍殼魚,投資省、效益好,每畝投放泰國筍殼魚苗100-200尾與蝦苗同期入池,無須投餌料。只要注意收獲蝦時,捕到泰國筍殼魚要及時消毒處理放養,很少發生病害。
3.越冬
泰國筍殼魚為熱帶、亞熱帶魚類,畏寒,適溫范圍15-35℃,最適溫25-30℃,最高、最低致死溫度分別為40℃和10℃。泰國筍殼魚的經濟養殖周期約為12-15個月,當年繁殖的魚苗不能養成上市,要經過越冬階段,經越冬后50-150克重的魚種,養殖達到商品魚規格需5-7個月。筍殼魚的越冬水溫要在15℃以上,我國大多數地區養殖要有人工加溫設備,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簡易的羅氏沼蝦越冬大棚則可以安全、經濟地過冬。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