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4年12月01日新聞)中國漁網報道 作為琵琶湖原有魚種的長鯽魚和蘭頜須鮈孵化后幼苗餌料的浮游生物試驗,在縣水產實驗場大量培養成功。這樣就可以隨時添加飼料,為將來有計劃、高效地向琵琶湖放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培育成功的餌料屬于叫做“臂尾輪蟲”的一種動物性浮游生物。大小約為0.2~03毫米,據稱孵化后如果生長期不夠會造成幼魚停止生長的惡劣影響。具體的培育裝置是:將1噸的培養箱分成兩個培育槽,將臂尾輪蟲同餌料的酵母一同放入,保持適宜繁殖的最佳溫度25度。隨著繁殖隨時移至其它水槽中繼續培育,平均每天可以培育10億個,可以飼養蘭頜須鮈幼魚42萬尾。該實驗場截至目前已向池中播灑了肥料,約20~30天后即可得到自然產生的臂尾輪蟲。這種方法主要受氣候和環境條件的制約,很難做到穩定供應。根據該實驗場的實驗,蘭頜須鮈孵化后培育成1公分左右的幼魚的成活率在三成左右,成活率很低,主要原因就是餌料不足造成的。所以要達到不分季節地培育幼魚,使幼魚穩定的成長到體長2公分左右,才可能實現向琵琶湖有計劃放養的目的,從而逐步擴大漁業養殖事業。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