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德清新聞網資訊: 日前,記者從清溪鱉業有限公司和筏頭鄉東沈村村委會了解到,我省首個娃娃魚野化馴養基地即將動工建設。
在東沈村大塢里,該村黨支書宣寶強指著七十多畝山林對記者說,這就是將來的娃娃魚野化馴養基地。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溪流曲折,山林茂密,自然山水資源豐厚。宣寶強說,3月12日起,村里正在確定建設單位后,野化馴養基地馬上動工建設。通過對山林加以改造,增加溪流洞穴,營造更利于娃娃魚生長的自然環境。
據了解,今年1月,我縣正式接到省海洋漁業局批文,同意我縣動建全省首家大鯢野化馴養保護中心,計劃在10年時間內,累計放流大鯢6000多尾,在全省率先建立大鯢自然繁殖系統。大鯢為我國特有物種,因其叫聲似嬰兒啼哭,故俗稱娃娃魚、孩兒魚等,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由于它肉嫩味鮮,所以長期遭到人們的大量捕殺。尤其是生存環境和棲息地遭破壞等原因,導致娃娃魚種群急劇下降,分布區成倍縮小,處于瀕危狀態。
項目的實施單位為我縣的清溪鱉業有限公司,為了尋找合適的野化馴養基地,清溪鱉業老總王根連足跡遍布德清山山水水,選中筏頭東沈村后,又會同農業、林業,省淡水水產技術研究所等部門進行多次實地考察。王根連告訴記者,選擇東沈村,是因為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放養娃娃魚對水質有嚴格的要求,而且需要環境安靜,這一切,東沈大塢里都具備,而且以前此地也曾有娃娃魚生長。
清溪鱉業把野化馴養基地放在東沈,也正與該村積極尋找生態項目不謀而合。宣寶強說,東沈作為英溪的上游,擔負著保護全縣人民飲用水質的重任,如何引進高效生態的項目發展集體經濟,一直是村委會在思考的問題。娃娃魚野化馴養項目正符合這樣的要求。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村中每畝山林收入為三百元左右,出租后,租金為六百元,收入翻了一倍;娃娃魚養殖成功后,可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吸引更多的人來東沈,把東沈優秀的山水資源介紹給外界,可以帶動其它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王根連也承諾,等娃娃魚繁殖成功,村民可向公司引苗種進行放養,成魚再由公司回收增加村民收入。
據了解,該項目分為兩部分,野化馴養由政府投資一百萬元左右,娃娃魚的繁殖養殖由公司投資。整個項目投資為兩千萬左右。一期養殖池3000平方米完工后,放養娃娃魚,5年內人工繁育苗種5萬尾,并選擇其中1500尾體質強壯的,放流到特定的河流里。等到2013年起動建二期工程,至2017年要繁殖25萬尾苗種,其中5000尾實行放流。其余魚苗一部分或當種苗銷售,或養成后掛上“準吃證”,讓人們一飽口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