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緣青蟹與藻類進行混養,不僅能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量,改善水質條件,也為鋸緣青蟹提供了隱藏場所,減少相互殘食的機會。在鋸緣青蟹池中混養的藻類,主要品種為細基江蘺繁枝變種,即通常所稱的細江蘺。
江蘺是經濟價值很高的紅藻,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臺灣和北方沿海稱之為龍須菜,閩南稱海面線,廣東、海南等地又稱蠔菜、海菜等,具有藻體大、適應性強、生長快等優點而廣為養殖。江籬含有25%以上的瓊脂質,是制造瓊脂的重要原料。與江蘺混養后,鋸緣青蟹的成活率一般可比單養鋸緣青蟹池提高10%~20%。
1.池塘條件
池塘水深1.5米以上,面積以15畝左右為宜;池塘進排水方便,并有淡水水源則更好,底質以泥沙地為好;放養前連續換池水數次,徹底清除底藻,并干池曝曬10天左右,以免江蘺苗種放養后被其他藻類附著而影響其發育;池水鹽度在6.5‰~30‰(以20‰左右最佳),最適溫度為20~25℃,pH7.8~8.7(低于7.0則生長差)。
2.混養方法
①撒苗養殖
池塘經過常規的清淤清毒及消除雜藻、整理池邊后,即可將江蘺幼苗連同生長基一起整齊地撒在池塘邊上,進行養成。撒苗時每個生長基間距離為30~40厘米,排列成菜畦式,以便管理。
②筏式養殖
在池塘中間水面設置浮筏,夾苗養殖江蘺。浮筏為長方形,長度比池塘的寬度短一些,竹筒作浮子,浮綆兩端綁在固定于池底的木樁上。
苗繩用33股(3×11)的聚乙烯繩制成(也可用紅棕繩),每個浮筏綁10條左右的苗繩,繩距10厘米,苗繩上每隔10厘米左右夾苗一簇。浮筏面積約占池塘水面的30%,這樣既能為鋸緣青蟹提供避暑和隱藏的場所,又不會影響鋸緣青蟹的活動。
3.日常管理
在江蘺的養成過程中,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必須防除敵害,如硅藻、水蕓和滸苔的附著及螺類的咬噬等。另外,如發現缺苗,應及時補上,才能保證產量。
進排水前后、大風和臺風季節,要經常檢查筏架是否牢固,浮綆、苗繩等是否有斷股,如有發現,應及時綁扎加固。在養成過程中隨著藻體的生長,筏子所承受的負荷越來越大,因此要及時增加浮竹,以免浮筏下沉。
切割江蘺,江蘺的再生能力很強,如切去藻體一半,仍能保持正常的生長速度。采取切割辦法,可以增產30%左右。
4.江蘺的收獲與加工
江蘺經3~5個月的養成,藻體長度1米左右,便可收獲。收獲時先洗去藻體上的浮泥、雜藻,然后曬干即可。一般每8~10千克鮮藻可曬成1千克干品,干品的提膠率為20%~30%。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