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365資訊: “珠還合浦”這條成語源自《后漢書·孟嘗傳》中關于合浦珍珠的一段古老傳說,熟讀其典故的人,知道是比喻物歸原主或人去而復歸的意思。中國的成語有幾萬條而包含著地名的成語卻不多。在“珠還合浦”成語里,珍珠擔當了主角,可見合浦珍珠的名氣在當時已經名滿天下。在網絡傳媒發達的今天,只要在搜索網站輸入“合浦南珠”或“南珠”索引,成千上萬條搜索結果便顯現在眼前。“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詞句也不斷在人們的眼球前閃爍。
暗淡的光環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南珠”養殖基地珍珠放養的最佳時節。鐵山港區營盤鎮黃稍村、彬塘村沿海是“合浦南珠”傳統的養殖海域,日前,記者重返這個著名的南珠之鄉進行采訪時,所見所聞并沒有帶來太多的驚喜,反而是心情格外的沉重,尤其令人惋惜——合浦南珠的耀眼光環已經黯然失色!
在營盤鎮黃稍村海邊,有一排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建筑,它的前身是廣西南珠集團養殖基地,現在由一家名為海泰豐的珍珠公司進場駐扎,記者在珍珠插核工場里看到,20多名青年男女分成兩排坐在工作臺前安靜地工作,他們為一只只準備投入海中放養的馬氏珍珠貝施行著“手術”。據技術人員介紹,與傳統的插核技術不同,目前工人們正在采用先進的插核技術和科學的養殖模式。在整個插核過程中,馬氏珍珠貝要經過術前處理和術后休養等環節,以保證其成活率和珍珠的質量。
記者了解到,在黃稍村和彬塘村這兩個傳統的珍珠養殖基地,目前像海泰豐珍珠公司這樣堅守“陣地”的已寥寥無幾。由于受去年寒潮和雨水偏多的不利影響,馬氏珍珠貝大量被凍死,“合浦南珠”產量驟然下降,珠農每放養1萬只馬氏珍珠貝(每只貝插一粒珍珠核),經過1年的養殖期后只能收獲0.5~0.8公斤珍珠。殘酷無情的現實讓廣大珠農心灰意冷,許多珠農紛紛退出老本行另謀出路,營盤鎮珍珠養殖戶由鼎盛時期的2000多戶下降到目前的100戶左右。昔日數萬人集結采珠的海灘碼頭上,如今是“門庭冷落車馬稀”,已難覓采珠人的蹤影。造成“合浦南珠”一蹶不振的原因,除了與多年來珍珠養殖海域的超密度養殖,珠貝排泄物大量沉積海底,養殖場地老化,生態環境惡化,馬氏珠貝種質退化,養殖場周邊的灘涂開發和填海造地等原因有關外,還有養殖技術落后和人為的“電、毒、炸”等行為對海洋生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嚴重影響到珍珠母貝的生存環境。更令人擔憂的是,傳統珍珠養殖區內適應珍珠生存的海域在逐漸減少。
不僅如此,曾經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南珠正悄悄地退出柜臺。據業內人士透露,近年來由于江浙湘等地的淡水珍珠養殖技術飛速發展,雖然它的名氣不夠“合浦南珠”響,但因其個體大、珠層厚、特別是整圓技術已達到海水養殖珍珠的標準,外行人很難分辨出是海水珍珠或是淡水養殖珍珠。高產、價廉的淡水珍珠在市場上迅速吞食了南珠90%的市場。
“鄰居”在行動
記者在珠鄉采訪期間,聽得最多的是珠農對珍珠養殖前景的憂慮和無奈。要想改變“合浦南珠”的現狀,并非珠農的個人力量所能左右。而一水之隔的廣東省湛江市以及海南省這兩個“鄰居”對珍珠養殖業已經有所動作,而且已經在產業發展方面走到了“合浦南珠”的前頭。
據了解,2008年11月,廣東省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為貫徹落實廣東省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南珠”產業的指示精神,振興珍珠產業,打造“南珠”品牌,做大做強海洋產業,通過提高珍珠養殖質量為切入點,積極發展壯大珍珠養殖合作組織,走規模化、產業化養珠模式。目前已在徐聞流沙灣規劃出萬畝海域進行珍珠養殖,同時,湛江市大力推行標準化養殖模式,嚴格執行廣東省地方標準,保證育珠時間,切實提高珍珠質量。在財政方面,為幫助合作組織成員解決珍珠養殖過程中急需的養殖周轉資金,在合作組織內設立珍珠養殖發展基金,以貸款方式發放。同時,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積極牽頭,聯合廣東海洋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組建湛江“南珠”產業研究開發中心,開展新品種引進、養殖育珠新模式、加工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等多方面研究。此外,湛江市正在爭取建設一個集珍珠加工、銷售、質量監督、旅游文化、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中國南珠城”。
在海南,國家863計劃項目之一的“馬氏珠母貝遺傳改良技術”成功推廣;經過改良的“海優1號”馬氏珠母貝雜交新品種生長優勢明顯、育珠效果好;珍珠大珠母貝(白碟貝)產業化在海南落戶。這些都給日漸萎靡的珍珠養殖業注入一針“強心劑”。
情系珠鄉人
黃愈雄先生是土生土長的黃稍村人,也是海泰豐珍珠公司的創辦人。一直以來,他對珍珠有著不解之緣,對于“合浦南珠”走到今天這樣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卻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和獨特的見解。
黃先生認為,營盤鎮的川江、彬定、黃稍、彬塘等自然村沿海的傳統珍珠養殖區,由于種種原因已不能繼續進行珍珠養殖。要解決南珠養殖出路問題,首先要規劃出一片適合珍珠貝生長的海域,比如營盤鎮白東村委石牛嶺以西海域就比較適合馬氏珍珠貝的生長,該海域已經廣西水產研究所監測,市科技局、水產局、鐵山港區水產局及當地珍珠養殖戶考察認可。他建議,可以采取先試養,再開發,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全面提高“合浦南珠”的養殖技術水平和珍珠的質量,關鍵在于珍珠養殖試點區要盡快落實。
2006年,黃愈雄與北海寶珠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珍稀道地藥材珍珠的養殖技術創新研究”,一改傳統海水有核養殖為無核養殖,為當地珠民提供了變小為寶的全新創收模式。今年該課題已經進入到小試階段。
2007年8月,他承擔由廣西水產研究所主持,廣西海洋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等研究院校協作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馬氏珠母貝健康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并協助編寫了《馬氏珠母貝健康養殖技術手冊》發放到珍珠養殖戶手中,和課題組一起走訪現有的珍珠養殖戶進行新技術指導培訓,記者看到的插核現場就是該項目的實施示范基地。該項目將規范南珠的養殖技術標準,增大南珠個體粒徑,提高南珠產量和質量,提升南珠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黃先生的目標是,計劃插貝60~70萬個,采用新技術插核管理后,力爭每1萬只貝收獲珍珠1.3公斤以上的優質珍珠。
珍珠產業的革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扶持。黃先生說,下一步將聯合珍珠產業方面的有識之士,建議市政府規劃籌建“北海市南珠科技園”,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扶持,組建南珠養殖珠民合作社和南珠企業集群,推進北海南珠產業鏈產業化發展,重振“合浦南珠”威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