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筍殼魚是名貴優質魚類,以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頗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目前市場上的成品泰國筍殼魚供應一方面依靠從東南亞進口,另一方面依靠國內池塘人工養殖。由于進口數量有限,加上人工養殖技術不夠成熟,產量不高,導致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一直在高位徘徊。
順德從2004年開始進行泰國筍殼魚繁育與養殖技術推廣以來,現在區內推廣養殖面積超過2000畝。隨著順德的筍殼魚種苗生產越來越多,推廣養殖面積越來越大,養殖筍殼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越來越明顯。但是,今年10月以來,我們在幾個農戶的魚塘內發現了鰓霉病,病情危害也比較嚴重。現將發病特征、原因以及防控方法分析如下:
病癥表現:病魚一般靠近魚塘淺水處,并喜歡將身體潛伏于泥面,呼吸困難,大部分體表變黑,受驚后會發生沖撞,打轉,鰓蓋張開,身體變直,不能游動而沉底,不久即死亡。
顯微鏡檢查發現鰓上粘液增多,鰓絲缺血,鰓小片上有明顯的大量的鰓霉菌絲,彎曲成網狀,分支較多,菌絲分支沿鰓絲血管分布,縱橫交錯,穿入軟骨生長。如圖示。
圖示
病因分析:鰓霉菌感染引起。環境誘發因子是水中有機物含量高,PH值較高。我們調查發現:
(1)筍殼魚鰓霉病的發病時間從10中下旬、水溫下降至23℃以下開始;發病后隨水溫升高(搭越冬棚后魚塘水溫可升至26℃)而死亡增加,隨水溫降低而減少。
(2)10月以后,規格小于6厘米的魚苗容易患此病,超過6厘米的魚苗患此病的比例相對較少,而且大規格的魚苗患此病用藥后基本可以控制,小規格的魚苗用藥后難于控制,只在用藥后3天內死亡有輕微下降,3天后死亡會迅速增加。
。3)放養密度大的魚塘(規格6厘米以下,畝放5萬尾以上)容易患此病,放養密度小的魚塘(規格6厘米以上,畝放2萬尾以下)患此病相對較少。
。4)投喂冰鮮魚漿或水蚯蚓的養殖魚塘易患此病;現場調查這類塘的水質指標中,氨氮往往超標,而且PH值也多在8.3以上。而投喂飼料魚的養殖魚塘水質較好,不易患此病,即使患病后也容易治療。
防控建議:雖然泰國筍殼魚是底棲魚類,耐低氧能力較強。但是,水質管理的重要性絕不能忽視。要科學合理控制放養密度,適時開動增氧機調節魚塘水質還是重要措施之一。
。1)順德率先使用土池來標粗筍殼魚種的方法確實具有成活率高,水質控制難度小的優點;但是放養密度到底要控制在什么范圍才更合理?筆者認為這與標粗使用的飼料有很大關系。如果主要靠培育土塘中的浮游動物或用鮮活飼料魚花做飼料,那放養密度可以大一點;如果主要靠投喂冰鮮魚漿或水蚯蚓的方法,那規格在6厘米以下筍殼魚種放養量必須控制在3-4萬尾以下。
。2)要注意調節池水的透明度。尤其是搭越冬棚后更要把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發生鰓霉病后更要適當加注新水。
(3)對付鰓霉病,目前還沒有一種完美有效治療方法。主要靠養殖過程中提早采取預防措施。放養前要嚴格清塘,流行季節既要重視調節水質,又要適當使用中西藥制劑全池潑灑來預防消毒。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