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吻鱘隸屬于鱘形目、匙吻鱘科,分布在美國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及相關湖泊、水庫和海灣沿岸地帶,是一種純淡水性魚類。該魚生活在水體中上層,適溫范圍為0~37℃,pH適宜范圍為6.5~8,對水體溶解氧(DO)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終生以浮游動物為食,幼魚攝食方式為吞食,體長超過12厘米以后,攝食器官發育完善,轉營濾食方式;幼魚在餌料不足時,有互相咬傷現象,在人工飼養下,喜食與浮游動物一樣大小的浮性餌料。
白鯽隸屬于鯉形目、鯉科、鯉亞科、鯽屬。白鯽一般生活在水體中上層,喜群集,適應性強,對水溫與水質變化,低溶氧(窒息點0.1~0.2毫克/升)等均有較強的忍受力。白鯽是以兼食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但隨其個體大小、季節變化而改變,當體長1.7~2厘米時,主食浮游動物;2~2.3厘米時,攝食浮游植物占60%~65%、浮游動物約占30%;8厘米時,則轉為攝食浮游植物(約占60%~65%)和有機碎屑、商品飼料;31厘米后,主食(95%以上)藍藻、綠藻、硅藻和裸藻等。春、夏、秋季,該魚以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為食,冬季則以有機碎屑為食,故白鯽是在自然狀態下能終年攝食的淡水魚類之一。
從食性和習性看,匙吻鱘、白鯽與花、白鰱較為相似,所以是天然網箱養魚的理想替代品種。現將有關匙吻鱘、白鯽網箱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網箱制作及設置
網箱用3×5聚乙烯線編織網片,采用單層結構縫制成4米×6米×2米或4米×7米×2米的封閉式長方體,目大2~4厘米;用楠竹(Φ底:8~10厘米)作箱架,使其充分撐開并浮于水上;用鉛墜(或光滑瓷頭)沿網箱底綱四邊均勻捆扎,使網箱下水后快速下沉,在箱架的漂浮下自然撐開,盡可能增大網箱的有效利用空間,網箱四角分別掛4個墜石(砼圓柱,5千克/個),增加箱體在水下的穩定性。
網箱應設置在水庫風浪較小、水流暢通(微流水)、背風向陽、交通便利的庫灣(或庫汊)內,要避開干流、行洪區和主航道。網箱的長邊捆綁在一根聚乙烯纜繩(Φ≥2厘米)上,繩兩端分別用鋼釬(Φ≥3厘米)固定在庫汊兩岸,或一端固定在庫岸邊的鋼釬上,另一端固定在水庫內的大鐵錨(40~50千克/個)上;纜繩的走向應垂直水流方向,便于箱內外水體交換。箱間距應大于10米,兩排網箱之間的距離應大于100米,確保網箱四周水質良好、天然餌料豐富。
2、魚種放養
魚種放養前,要認真檢查網箱有無破損和假結,網線有無老化,縫合線是否松開,其他結構是否緊密牢固,發現問題及時修復。新網箱要在魚種放養前15~20天檢修下水,以便附生少量藻類使其柔滑,避免魚種放養后因摩擦網衣而受傷。魚種運輸前,要進行2~3次拉網鍛煉和捆箱鍛煉,在捆箱中吊水時間不少于4小時,以適應起捕和長途運輸,整個運輸過程要嚴防缺氧。
魚種質量要求大小均勻、無傷無病、體格健壯。魚種規格:根據匙吻鱘、白鯽的生物學特性,從養殖學和經濟學角度出發,二者的入箱規格分別是:匙吻鱘10~15厘米/尾、白鯽5~8厘米/尾。魚種一般在冬季或初春入箱,以水溫13~15℃之間入箱最佳。魚種運抵水庫邊后,必須經過調溫(溫差<±1℃)下水,然后消毒入箱,魚體消毒常用3%~5%的食鹽水浸浴10~15分鐘。魚種入箱密度:根據試驗,中上游水域,每平方米可投放1尾匙吻鱘、2~3尾白鯽;上游水域,因水質經常保持肥沃、活鮮,每平方米可投放2尾匙吻鱘、3~5尾白鯽。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