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苗的自然分布
自然海區魚苗出現的時間隨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南方早于北方,一般每年出現1次~2次。我國海南島在清明節前后就開始見苗,從5月~6月直至8月~9月間均有苗,10月份苗量減少。臺灣省沿海天然苗見于4月~9月,以5月份為高峰。遮目魚苗一般在水深5厘米~15厘米的沿岸淺灘處出現,在滿月和新月時捕苗較多,而月初和月尾比較少。
二、魚苗的捕撈和運輸
魚苗的捕撈工具包括定置網、三角推網和小型拖網。將捕撈的魚苗放入水桶內,除去野雜魚,即可放入魚苗池培育。如果運輸距離較遠,可用尼龍袋充氧運輸,也可用活水船運輸。
三、遮目魚養殖方法
遮目魚可在海水或咸淡水水域與多種魚類進行混養,或與對蝦混養,養殖條件簡易。養殖方法包括傳統的淺水池養殖法和現代的深水池養殖法以及混養法。
四、養殖管理
放養前把池水排干、曝曬、清池和施肥。飼養過程中,要根據天氣和水色的變化進行追肥,合理投餌,注意防止魚浮頭,調節水位,防止堤閘損壞,防止敵害入池,清除高等水生植物等。
五、越冬
在養成池的一角圍一個越冬池。池子較小,東西走向,但較深,池內挖一條2米~3米的溝,上蓋草棚,后面筑擋風墻。當水溫下降至12℃時,遮目魚便游向越冬池越冬,很少活動,停止攝食。越冬期間,必須保證池內充足的含氧量。
六、生長率和收獲
當年遮目魚苗經過5個月~6個月的飼養,一般體長可達10厘米~24厘米,體重達50克~250克。隔年魚種經過一年的飼養,一般可長至500克~1500克,有的甚至更大些。遮目魚長到300克~400克,即達到商品魚規格,可利用刺網進行選擇性收獲。未達上市規格的魚則移入越冬池。
七、病害防治
1.細菌病
與遮目魚有關的病菌種類有3種:弧菌、屈撓菌和氣單胞菌。所產生的病癥有以下幾種:(1)紅點 由鰻弧菌引起,病原體呈革蘭氏陰性,弧桿狀,在添加氯化鈉的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常流行于冬季11月~3月的越冬池中,一般可引起15%的越冬魚苗死亡,最高時可達70%。原因是越冬池中育苗密度過高,水溫低,水質惡化所致。該病是慢性病,發病時身體變淡黑色,魚緩慢游于水表,身體尤其是腹部出現微紅點和潰瘍,肛門腫脹發炎。鰭基、眼睛、口腔、腮蓋內表面,肝、腎和腸系膜充血。鰓可能腫脹、充血或蒼白。(2)爛鰭 常見于養殖在淡水和咸淡水池塘的幼魚當中,在爛鰭病灶中可鑒別出柱狀屈撓菌。(3)眼瞎 眼角膜變混濁,眼突出和充血,多見于與對蝦混養的遮目魚中,可能是由于對蝦攻擊或機械損傷后由弧菌感染引起。(4)豎鱗 多見于親魚中,魚體化膿,引起鱗片豎起,致病菌為弧菌,可能與激素注射有關。細菌性疾病防治可用以下方法:用噬菌體AS10浸;最常用的是用抗生素口服或浸浴。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