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霞浦大黃魚大面積死亡事件個案,凸顯了閩東沿海網箱養殖業的種種積弊。透過此個案,舉一反三,改革傳統養殖模式,科學重整養殖布局,應是當務之急。
近段時間,大面積的死魚,讓霞浦縣沿海養殖大鎮溪南鎮籠罩著一層陰影,往日喧囂的東安海面也變得異常沉寂。6月13日,是大黃魚養殖戶莫仁壽一生都難忘的日子,他說:“那一天,我撈死魚撈得臂膀都腫了,我們兄弟4人投資120多萬元養的魚,3天之內都死光了,真不知道今后該怎么辦!” 4800噸大黃魚死了
7月8日,記者到溪南鎮東安海域漁排采訪。整個海面上,只有養殖鮑魚的漁排還有養殖戶在忙碌著,其他漁排大都人去排空,只剩下撈起的網衣在隨風飄蕩。部分大黃魚幸存的養殖戶郭陳聯,一邊打撈著浮在網箱旁的零星死魚,一邊接受記者采訪。
郭陳聯說:“東安海域共有大黃魚養殖網箱2.4萬箱,從6月13日發生死魚事件以來,85%左右的養殖戶的魚全部死光,還好我的漁排靠著航道,30多箱大黃魚只死了15箱。今年的魚價肯定會高。”他還告訴記者,這次死魚事件損失最大的是一位來自連江的養殖戶,300多口網箱的大黃魚全軍覆沒,損失達400多萬元。
據有關部門統計,溪南鎮這次魚災面積達27公頃,受損產量4800噸,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500多萬元,許多網箱養殖戶面臨破產的境地。
都是過度養殖惹的禍 是什么原因使溪南鎮的養殖戶蒙受如此慘重的損失呢?霞浦縣水技站站長江國強分析說,一是養殖區大量網箱連片分布,養殖密度過高,致使原有規劃的航道被占用,水流不暢,海水無法正常交換;二是養殖方法不科學,超容量的養殖和長期投喂冰凍餌料,殘餌堆積,形成黑化淤泥,成了病菌滋生的溫床,這是魚病頻發的主要原因;三是6月以來大雨連連,一萬多畝成熟的海帶無法采收,大部分海帶尾端潰爛,進一步惡化水質,導致死魚事件爆發.
溪南鎮東安淺海養殖面積約1平方公里,有網箱4萬多箱。按規定,連片的網箱區應留出20—50米寬度不等的多條流水通道,每500個網箱應留出20米的流水通道,每200個網箱要間隔10米,以保證水流通暢。可這里的網箱卻密密麻麻連成一片,就像一座海上城市。魚排過于密集,水流減緩,加上長期以來養殖餌料是冰鮮小雜魚,養殖戶投餌喂養時往往投放過量,大量的殘餌、剩餌經過多年的沉淀,致使海床上升。退潮時,靠近岸邊的網箱箱底經常觸底,隨著魚群的攪動,各種病菌充斥水中,魚群病害傳播快,感染率高,危害大。一位潛水員說:“一個已養殖6年的網箱區,海底竟有5米多厚又黑又臭的淤泥。”
10年前,溪南鎮沿海水質清新,位于東吾洋和管井洋之間,水深流緩,十分適合大黃魚網箱養殖。隨著水產養殖的升溫,部分養殖戶無序無度盲目發展網箱養殖。有的甚至占用航道養殖,成千上萬個網箱連片設置,造成水流不暢,削弱了海洋的自凈能力。
目前,東安海域淺海地帶有4萬多網箱,已大大超過海域的容納能力,水質受到了嚴重破壞,死魚事件從2000年起,每年都有發生,只是今年最為嚴重。如果不抓緊整治,恐怕今后這里再也不能養殖大黃魚了。
霞浦縣海洋漁業局的一位工作人員無奈地說,這幾年來,當地一直在進行海上養殖秩序整治,2004年9月,縣政府還專門印發了《霞浦縣整治海上秩序工作方案》,重點整治占用航道養殖,可是養殖戶十分抵觸,誰都知道養殖密度大了不好,可是拆誰的網箱誰都不愿意,有的還和執法人員發生沖突。
他表示,準備通過這次死魚事件,加大宣傳力度,對東安海域混亂的網箱養殖布局進行一次徹底的整治。
整治養殖秩序刻不容緩
溪南死魚事件,是閩東地區網箱養殖所面臨困境的一次爆發。現在,另一個重要的大黃魚網箱養殖基地三都澳也出現大面積死魚,30%的養殖戶受到損失。
專家建言,要避免出現大面積死魚,政府有關部門要對養殖區域的養殖規模、環境進行宏觀調控,最好能有計劃地限量養殖,這樣不但能保持大黃魚的高價位,也利于近海生態環境的恢復。對已養殖多年的海域要進行輪養,立即實施網箱養殖的“內灣外移”,逐步把淺海養殖區域向10—30米等深線推進,大力發展深海養殖,以緩解網箱養魚對海域環境的污染。在受到污染的淺海,可以養殖有“海洋清道夫”美譽的刺參,刺參不僅能對養殖海域起到較好的凈化作用,而且成品刺參價格每公斤100 120元左右,是大黃魚的5倍之多。
其次,鑒于淺海海域受到嚴重污染的現實,網箱投放水域水深起碼要達到10米以上,漁排之間要保持25米左右的距離。這樣才有利于水體交換,避免出現一個漁排魚體發病,交叉感染傳播,從而殃及其他漁排的情況。
再次,要改變以新鮮或冷凍小雜魚、低值貝類和蝦類為餌料的陋習,提倡使用配合飼料。專家說,直接投喂的生雜魚容易攜帶病原體,傳播、滋生疾病。使用配合飼料,不但成本可減少一半,還可大大減輕污染,有效防止魚病發生。 最后,要在全市動員,對網箱養殖進行一次大規模整治,不要盲目追求數量。現在,大黃魚養殖利潤很低,沒有天災人禍,一公斤大黃魚的利潤也只有2元左右,遠低于其他魚類。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服務,提高廣大養殖戶魚病防治技術。
閩東正是因為有了大黃魚,才辟出一片嶄新的養殖天地,成為“海上田園”的支柱產業,帶動數十萬沿海農民脫貧致富。可不要因為人為的因素,使起死回生的大黃魚再次面臨絕境,重蹈海水養殖業“養什么,病什么,死什么”的覆轍。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