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5年06月16日新聞)永登縣28家漁場不斷死魚的消息,絕不是危言聳聽。如不采取措施,經營了二十多年的虹鱒魚產業將面臨消失的危險。6月14日,記者從永登縣農牧局水產站獲悉,有關解決鮭鱒養殖基地水源不足的建議已緊急上報有關部門,希望能召集有關方面的專家論證決策,以盡快解決目前面臨的危機。
莊浪河斷流所致
近十年來,永登鮭鱒養殖基地全年水量逐年減少,尤其每年六、七、八三個月缺水情況更為嚴重,雖然采取了相應的增氧措施,但魚類仍然因缺水、缺氧而大面積死亡。據統計,1983年養殖初始的水量為1.2立方米/秒—1.5立方米/秒,20年后的今天水量銳減到0.4立方米/秒—0.6立方米/秒。若不采取強有力措施,這種惡性循環將會不斷加聚,甚至直接威脅著鮭鱒養殖基地的生存。如此鮭鱒魚將在不久徹底消失,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永登養殖漁場嚴重缺水、缺氧導致漁場大面積魚死亡,這是由于藥王泉和莊浪河水源水量嚴重不足,其中莊浪河上游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自然旱象呈上升趨勢所造成的。莊浪河水量減少,使得莊浪河年斷流天數增加。水文站的數據表明:1993年以前年平均斷流100天,2003年年斷流天數達120天,十年間斷流天數增加20天。采訪中漁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在永登其他單位與漁場搶水的現象十分嚴重。上游工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使本來水量減少的莊浪河無法擺脫水量再次減少的厄運,而近年來永登城區的建設規模無限度膨脹,工農業用水大幅度提高,更加速了地下水的利用量,使處在鮭鱒養殖基地內的地下水資源日趨減少。以上因素直接導致地下水資源的補給得不到有效恢復,而開發利用又過于頻繁。
能否利用“引大”過境水?
如何在永登現有的水資源條件下,有效提高水流量,盡快控制鮭鱒魚缺水、缺氧導致死亡現象?永登農牧局水產站在現場反復調研認為,通過修建進出水設施,利用引大入秦工程過境水,將“引大”水注入漁場,爾后再返回渠道,使“引大”水二次利用。另外還可根據目前的現狀,各養殖場采取打深水井解決缺水難題。針對目前魚池水流量小,水流不暢,進行徹底清淤及反淤積,確保養殖水源正常流出。
永登縣農牧局水產站副站長張雪亮說:“鮭鱒魚屬冷水性魚類,特別適合在永登養殖,從鮭鱒魚生長適宜溫度和各方面的檢測數據顯示,大通河水完全可以滿足鮭鱒魚生長生理要求。”他還說,根據調查在7月—8月間,大通河水過境水溫在20度左右,如果養殖場注入“引大”水后,可使鮭鱒生長周期由原來的2年—3年縮短為1年—1.5年,從而大大縮短生產周期,同時還可使魚產量大幅度增加,畝產量將由現在的5噸提高到8噸,效益將增2萬元—3萬元。與此同時,將養殖場流出的尾水再回攏于“引大”渠道,尾水中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肥料,對灌溉農田將產生積極效果。
水產部門呼吁盡快采取措施
永登鮭鱒養殖基地水源不足、導致大面積死魚的情況發生后,縣農牧局水產站緊急上報有關部門,對能否注入“引大”水,建議政府部門就此事召集相關方面的專家論證、決策,并且根據目前養殖場的現狀,希望政府盡快采取有效措施。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引大入秦工程水資源每年在永登境內通水時間約191天,在其正常通水期間可向漁場注入,所注水量流過魚池后重新回到渠道,水量基本上不損耗,而“引大”過境水從養殖區域內東西橫貫,施工設施簡單,投資小,回報率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環境保護效益明顯,有利于調動養殖農戶的積極性和降低養魚成本,是從根本上解決鮭鱒特色產業水量不足的難題,保住鮭鱒繼續發展的途徑。
相關資料
永登虹鱒魚
上世紀80年代,虹鱒魚從黑龍江省引進永登縣試養成功。虹鱒魚肉質中富含豐富的動物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水中人參”。永登水質優良,虹鱒魚適應性強,養殖業發展迅速,現有鮭鱒養殖面積57畝,年產鮭鱒魚300噸左右,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該養殖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大影響,現已發展成集生產、銷售、加工為一體的養殖模式,產品銷往甘肅、青海、西藏、四川、陜西、寧夏、河南等省區。因水質好,生產無污染,鮭鱒魚深受消費者歡迎。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