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聞晨報資訊:新聞晨報昨日刊登了河豚魚相關調查后,不少市民紛紛來電咨詢,希望能了解到更多有關河豚魚的情況。因此,晨報特地邀請了一批老法師、大廚以及水產專家,就市民關心的問題解疑釋惑。
河豚魚和“巴魚”有何區別?
很多上海飯店都躲躲閃閃,將河豚魚更名為“巴魚”,偷偷叫賣。上海海洋大學的多位專家指出,其實“巴魚”只是一種民間的說法,在學科中找不到“巴魚”這兩個詞。“巴魚”應該指沒有發育成熟的河豚魚,和成熟河豚相比,基本沒有毒性。
為何成熟的河豚魚毒性增大?
幾乎所有種類的河豚魚成熟了都含有河豚毒素。但河豚體內的河豚毒素并非源于自身,而主要源于感染了能產生河豚毒素的嗜鹽性海洋微生物,或攝食了海洋中含河豚毒素的餌料生物,其含有的毒素被河豚吸收轉儲于體內。
魚體中含毒量在不同部位和季節均有差異,春季產卵期毒性最強;卵巢和肝臟有劇毒,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
為何人工養殖河豚魚毒性降低?
經過長期研究,專家從各類品種河豚魚中挑選出毒性較小的品種,在人工池塘養殖條件下,飼養的水環境控制好,沒有有毒的生物餌料,投喂無毒飼料,避免河豚魚在生長的過程中感染上各類細菌,減少毒性。不過,專家強調,養殖的河豚魚毒性比海洋生長的要小很多,但不排除含毒素的可能。
“越毒越好吃”有道理么?
味道不好和毒性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就像被養殖的雞鴨一樣。河豚魚在養殖的過程中吃餌料發生了變化。
野生的河豚魚要在海中活動,并覓取豐富多樣的食物,但是人工喂養的河豚魚,食料相對簡單,活動能力也不如野生,影響了肉質。
為何現在是河豚魚最毒的時候?
春季最易發生食用河豚魚中毒事件,因為這段時間河豚魚正處于性成熟期,河豚體內的毒素水平,在此時猛增。尤其是每年3月28日到4月8日這十來天,是河豚一年中最毒的日子。
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世界發現的最毒的非蛋白毒之一,其毒力相當于氰化鈉的1250倍,一粒河豚魚籽的毒性足以讓幾十人喪命。而且毒性很穩定。加入酸或加熱都很難破壞,通常100℃高溫加熱4小時有可能減弱毒性。河豚毒素是強效呼吸抑制劑,會使動物呼吸突然停止。它還有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作用,其效力比古柯堿強16萬倍。
中過毒會不會有免疫力?
人體對河豚魚毒素根本不會產生免疫力。另外,每個人的耐受力不同。有的最快十幾分鐘就有反應。中毒者出現舌尖麻木、惡心嘔吐,隨后發展為四肢、骨骼肌肉麻痹,進而出現行走困難,發聲、呼吸困難,最后出現呼吸中樞神經中毒癥狀。最遲4—6小時內死亡。一般中毒8小時后未死亡者,多能恢復。目前,對河豚魚毒素尚無有效解毒藥。發現有人誤食,可用手指、筷子刺激咽后壁誘導催吐,并盡快送醫院洗胃、導瀉,及早將毒素排出體外。
為何有人吃野生河豚魚沒中毒?
有關專家指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河豚魚的毒性反應也不同。在曾經的河豚魚中毒事件中,食品專家多次發現在一家人食用同一條河豚魚發生中毒事件后,有的人會喪失生命,有的人則會毫無反應。另外,不同的河豚魚毒性也不同。
[河豚魚“開禁”步伐]
1993年,國家衛生部就成立了一個“河豚魚安全食用協作組”,組織全國的專家探索安全食用河豚的辦法。
1998年,經國家衛生部“河豚魚安全食用協作組”同意,衛生部法監司發文,中國海洋大學水產系教授宮慶禮在山東省青島太平灣海邊開辦了一家“慶禮河豚酒店”,公開銷售野生河豚魚肴饌。經過7年的試點探索,宮教授公開宣布“安全食用河豚魚的HACCP管理體系(即系統、有效、合理的食品安全預防性方案)已形成。
2006年,揚中市烹飪協會申請成為河豚魚“試食區”,但未獲得批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