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不少中華鱉養殖企業仍采用傳統的養殖模式,傳統養殖中華鱉方式存在著養殖周期長、回捕率低、產量低、效益慢等弊端。石家莊市中華鱉良種場在多年的養殖經驗基礎上,通過人為地控制環境,滿足中華鱉所需要的最佳水溫、最佳營養餌料和優良的水質條件,控制飼養管理,實現終年生產、快速生長的目的,克服了傳統自然養殖方式帶來的不利因素,具有周期短、產量高、見效快等特點,探索出了一個健康養鱉新模式。
一、選址
石家莊市中華鱉良種場位于河北省鹿泉市李村鎮鄧莊村西,滹沱河南岸,京贊公路西側,交通便利,周圍沒有工業“三廢”及生活、醫療垃圾等污染源,四周均為農田、林果地和綠化帶,空氣清新,環境安靜,而且光照充足,降雨量不大。這就可以充分利用光照,節約能源消耗,有利于中華鱉的生長、繁殖。目前鱉場占地350畝,養殖水面315畝,全部為日光保溫、加溫大棚。
二、水體控制
1.控制光照。在曬臺上,光的強度要求達到6000勒克斯~8000勒克斯,溫度保持在30℃~34℃。每天光照時間,在早晚各延長1個小時,使光照時間達14小時。這樣既可加快鱉的生長速度,又可促進親鱉提前達到性成熟并能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
2.調節養殖水體。通常將養鱉水體的各項指標調節為:溶解氧保持在5~6以上,pH值穩定在7.5~8之間,堿度、硬度穩定在每升3.0毫克~3.2毫克,氨氮含量低于0.02毫克/升,亞硝酸鹽濃度低于0.1毫克/升。另外,池水的透明度在25厘米~30厘米之間。
3.及時排污,科學換水,依據水色定期排出底層有機物。
4.合理分池,及時清池,大小鱉分級飼養,調整養殖密度。健康養鱉過程中,同池投放鱉苗盡量做到規格一致,這樣可避免大小撕咬,生長差異懸殊,影響整體生長效果。同時合理分養,也利于管理,便于掌握投喂方案的實施情況和改進。
5.投喂優質飼料,提高餌料轉化率,減少殘餌、糞便污染。還要對各種規格、各級養殖池,要分別建立生產檔案,對每池在生產中的水化學因素、投餌情況、疫病發生與預防、池內鱉的規格、數量等都必須記錄建檔,以便技術人員參考,用來作為制定下一階段的生產方案和應采取技術措施的依據。
6.定期消毒,適當控制浮游動、植物數量,有效調節水質。在生產過程中,定期給餌料中添加磺胺類、中草藥制劑等防病藥物。同時,定期采取池水消毒、生產溫室內紫外燈光照射滅菌、清池分養時潑灑藥物等預防措施,必須按生產計劃嚴格執行。日常管理中,及時抽檢各池生長狀況。根據進食情況確定群體中是否發病,一旦發現病鱉,立即撈出隔離,確診病癥,及時治療。并對全池進行藥浴或藥物預防,防止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三、飼料使用控制
所選擇的中華鱉飼料應首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行業標準-中華鱉配合飼料》(SC/T1047-2001)的有關規定。飼料還要妥善保存,一般養殖場環境比較潮濕,要保持飼料房內的陰涼、通風和干燥。注意飼料的新鮮,要盡快使用配制好的飼料。每次投喂前要檢查飼料,嚴禁使用發霉、變質的飼料。飼料的投喂要科學、規范,除了堅持“四定(定時、定量、定點、定質)”原則外,投喂量根據鱉的吃食情況進行調整,盡量使投餌率低于其飽食水平,以達到提高養殖效率并保持良好水質的目的。另外為了增加飼料營養價值,提高消化率,減少排泄,進而相應地提高鱉的質量,目前我們通常使用粉狀配合飼料。這類飼料一般在臨喂前加水和油脂等,制成軟顆粒飼料來投喂,軟顆粒飼料質地松軟、適口性好。由于鱉不同生長階段生理和營養需求不一樣,選用對應階段的飼料配方是非常重要的,稚鱉、幼鱉、成鱉飼料不可亂用、混用,否則會造成飼料的浪費,成本增加,甚至會引起鱉的營養性疾病。
四、養殖管理
1.稚鱉的暫養。稚鱉孵出后,體質嬌弱,應先在室內暫養池中進行暫養,等稚鱉攝食穩定,體質增強后再放入鱉池養殖。暫養前使用3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分鐘進行消毒,暫養池及各種用具在暫養前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嚴格消毒。暫養池水深應控制在5厘米~10厘米,水面放養一些水葫蘆、浮萍等,既凈化水質,又供稚鱉隱蔽。當稚鱉卵黃囊吸收完畢,可以開口攝食,應立即對其投飼開口餌料,餌料以鮮活飼料為主,如魚蟲、蚯蚓等,稍后可投喂新鮮的動物內臟、熟蛋黃等。日投喂量占稚鱉體重的10%~20%,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3天后轉食,逐漸開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暫養的稚鱉密度每平方米可達百只以上,如水質不良應及時換水,經兩周左右暫養,稚鱉攝食正常,體色黑褐,就可以放到溫室進行稚、幼鱉的培育。
2.稚、幼鱉的培育。將暫養稚鱉放到溫室大棚中,到9月份氣溫下降后開始加溫養殖,每天池水溫度升高不超過3℃,使池水溫度保持在28℃~33℃之間,直到第二年5月份水溫穩定在25℃以上時結束。放養前要用消毒劑對溫室噴霧消毒。池塘消除污物并用每升100毫克~150毫克生石灰進行消毒。然后池底鋪好潔凈河沙,蓄水40厘米。稚鱉要用3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分鐘~15分鐘后下塘。加溫前應對加溫設施、控溫裝置進行全面檢修,隨時監控水溫。由于加溫池放養密度高、水溫高,殘餌及排泄物多,為防止水質惡化,要盡量2天~3天換水一次。每天用鼓風機為池塘充氧,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稚鱉放養密度,開始每平方米放80只~100只,經兩個月左右的飼養,稚鱉體重40克左右時進行分池,放養密度降至每平方米20只~30只。當體重達到100克時再分一次池,密度降至15只/平方米。
3.成鱉的飼養。當幼鱉體重達200克左右,就進入成鱉養殖階段。5月份室外水溫達25℃左右時將溫室內的幼鱉倒出分池,再將幼鱉投放到成鱉池中。成鱉池的放養密度隨鱉的生長可由每平方米6只~7只,逐漸減少為3只/平方米,同時要控制水色和肥度。在養殖過程中及時注意成鱉的生長情況,如個體大小差異明顯,要篩選后分級飼養,同時做好防逃工作。發現鱉互相撕咬現象要及時將其分開,避免造成體表創傷,引發感染。在鱉病高發季節,注意調控水質,做好鱉病的預防工作。
五、疫病控制
1.鱉病診斷。在養殖生產過程中,簡易的疾病診斷程序可依據以下步驟進行:首先觀察池中鱉的活動、攝食及病癥情況,以此推斷是否健康;其次針對患病鱉個體,檢查體色是否正常,體表有無明顯病灶、病變,黏液是否增多,并對以上部位分別取樣進行水浸片顯微觀察,確認是否有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再次,打開腹腔觀察各組織器官病變情況,對各器官分別取樣進行水浸片顯微觀察,確認是否有寄生蟲或細菌感染。通過以上程序可大致判斷疾病的發生情況。
2.鱉病控制。技術人員應經常檢查鱉的健康狀況,發現發病征兆時要及時診斷,找出致病因,采取相應措施,盡快糾正養殖工藝或對癥下藥,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切忌拖延處理或盲目用藥,進而錯過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機,使疾病大規模暴發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3.藥物選擇。中華鱉疾病種類較多,而且水產藥物種類繁雜,在未掌握疾病特征和病因的情況下,不可隨意選購藥物和盲目施藥。應認真了解可用藥物和禁用藥物種類,選擇購買正規廠家的產品,掌握藥物的藥性、使用劑量、使用方法和停藥期,以免商品鱉因藥殘超標、含有禁用藥物等問題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4.病、死鱉無害化處理。養殖過程中若發生疾病,往往會產生大量的病鱉或死鱉,這些病、死鱉攜帶有大量的病原,對安全養殖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對病、死鱉的處理應該首先隔離,然后選擇在遠離養殖廠區的地方焚燒或潑灑生石灰后掩埋,不可隨意丟棄以防疾病傳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