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早報資訊:
![]() |
漁民把做好的育蠔串放入海里,不久后蠔苗就會貼上來繁殖了。 欽南區尖山鎮排榜村漁民正在做育苗用的水泥吊餅。 西紅柿燜大蠔。 |
蔚藍的欽州灣,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更因有“海底牛奶”之稱的大蠔而著稱。大蠔肉的蛋白質含量在50%左右,肉質鮮美,可加工成蠔油、蠔豉,還可以入藥。如今的欽州,大蠔養殖面積在14萬畝以上,養大蠔成為當地人的致富之路
1
欽州采蠔史已有三百多年
大蠔,學名近江牡蠣,屬暖水性貝類,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河口區域都有分布。天然大蠔通常附著在海底礁石上生長,成品大蠔的個頭有15厘米~20厘米長,個頭巨者重達0.5公斤。大蠔外殼粗糙、堅厚,呈圓形或橢圓形,殼面灰黑,內殼是白色釉質,有光澤,肉可鮮食,亦可加工成蠔豉、蠔油。
欽州沿海為我國產蠔之優良海域。據欽州市水產部門提供的材料,欽州是中國著名的“大蠔之鄉”,目前全市沿海淺灘涂插養及深水吊養的大蠔面積有14萬多畝,主要分布在欽州的龍門、康熙嶺、大番坡、東場、尖山等鎮,尤以龍門最多;欽州灣茅尾海是全國最大的大蠔天然苗種繁殖區;大蠔是欽州四大名貴海產(另外3個分別是對蝦、青蟹和石斑魚)之一。
據欽州地方志記載,當地對采蠔、制蠔、吃蠔在350多年前就有了書面記載。當時漁民在淺海中采集大蠔,以之為食,又加工成蠔油調味,并且還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宋人蘇頌在《本草圖經》中曾對牡蠣有描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詳細記載了牡蠣的藥用。
2
欽州灣是養蠔的“天然牧場”
欽州灣海岸線綿延520多公里,水深浪靜,是養殖大蠔的“天然牧場”。但是,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并不是哪里的海域都能育蠔種苗的。茅尾海海域,欽江在這里入海,非常適宜大蠔種苗繁育。在欽州市欽南區尖山鎮排榜村,年近60歲的老支書鐘遠香向記者介紹說,茅尾海的海水鹽度保持在17度左右,附近又有大片紅樹林濕地,為大蠔育苗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經過育苗技術人員多年研究試驗,這里的蠔柱上苗率達到80%以上,目前這里已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大蠔天然生態育苗基地,年投放育苗柱達1.5億支(串),所有蠔苗不但滿足了廣西沿海養殖需要,還大批遠銷廣東、海南兩省沿海。附近沿海村民大部分靠育大蠔種苗掙錢。
在排榜村靠海邊的沙灘上,堆滿了育蠔苗的水泥柱和水泥餅。每年4月份,是村民們集中下蠔柱的日期。鐘遠香說,大蠔種苗柱放在茅尾海灘涂上育幾個月,便可賣給外地的養殖戶。
3
漁民氽水采蠔有如下田收菜
據當地漁民的說法,去海里采蠔叫做“氽(音tǔn)水”,就是人搭在舢板上,漂浮于海面。鐘遠香說,當地漁民祖輩靠從氽水采蠔維持生活,當地解放前還保留著這樣的采蠔生產方式。
解放前,每1.5公斤蠔肉能換0.5公斤米。每當大蠔采收季節到來,各家各戶駕著一葉輕舟來到海里,把露出水面布滿在礁石塊上的大蠔采下;在淺水區,潛水將石塊撈起,敲下寄生在石塊上的大蠔;有的還到海里深水處采大蠔,但一般需要幾人搭檔,一人屏氣氽水到三五米深的海底,采摘海底礁石上的大蠔,其余在船上接應。
鐘遠香說,據村里老一輩漁民講,過去,氽水到海底就像進入菜園一樣,海底的礁石上長滿了大蠔,每氽四五氣水(換四五口氣)就能采蠔一籮筐。
但是,這樣的生產方式產量很低。最早有大蠔產量統計的是1955年,當年欽州沿海一帶產量約為200噸。漁民們把蠔采回家后,撬開蠔殼取肉,用大鍋煮后撈起,翻曬成蠔豉。由于當時加工方法和設備落后,全靠天吃飯,一旦遇上天氣不好,原料只能全部報廢,因此,產品成品率很低。
撈起大蠔后剩下的蠔湯,有些村民拿來熬制蠔油,但當時并沒有拿去市場交易的習慣,因為附近家家戶戶都能自己制作,只會留著自家吃用。因耗油不易保存,更多的蠔湯就丟棄掉了。
而大量剩下的蠔殼除有部分用于替代磚塊砌屋用外,絕大部分拋在屋邊路邊變成廢物。鐘遠香說:“我們村的海邊由于堆積的蠔殼太多,已經成了小山,經過長時間地風化,許多已經變成蠔巖。村民們也愛用蠔殼燒來做化肥種田,因為里面含有鉀等成分,甚至還用它入藥。”
4
人工養殖的大蠔是天然食品
大蠔在解放后開始有了人工養殖,在養殖過程不用喂料,不用添加任何人工物質。這種養殖是人工采集種苗之后,再將種苗移到宜養海域,大蠔靠吃海水里豐富的天然浮游餌料繁育,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欽南區水產畜牧獸醫局的陸成光介紹,欽州市的大蠔人工養殖是從1956年開始的,當時,在那麗和康熙嶺鎮成立了集體蠔場,管理沿海一帶的天然蠔區。當時的人工養殖做法很簡單,就是在適宜養蠔的沙石海、硬泥底海區投石塊使其自然采蠔苗,自然生長,經過幾年便可以收獲大蠔了。
市場需要更多的大蠔。到了1964年,水產技術人員經過反復試驗,利用大蠔喜歡附著在石塊上生長的特點,制作了50厘米長、4厘米直徑的水泥棒,在采苗期集中放到采苗區采苗,幾個月后再移到宜養蠔區插養。這樣,養殖面積不斷擴大。
大蠔插養雖然比投石養殖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因插養只能在淺海灘涂養殖,而且退潮時蠔柱裸露在灘涂上,影響大蠔生長。于是,1991年,水產技術人員又發明了吊養方式,即在淺海灘涂上插苗柱養殖一年左右,待長成中蠔,便取下蠔片連接成串,移往水深處扎排吊養,由于吊養的大蠔接觸水體面廣,天然浮游餌料豐富,因此生長很快,半年左右就育成成品蠔,比單純插養的生長周期縮短了一半,也就成倍地提高了生產率。之后,養殖戶們又將吊養技術不斷改進,從樁架吊養發展到浮筏吊養,水泥柱吊養發展成水泥餅串養。
1999年,欽州灣人工養殖大蠔遭遇了養殖“滑鐵盧”。因為許多人看到養殖大蠔有錢掙,便無序地加入了養殖的行列,結果,由于養殖密度過大,食物不夠,導致大量大蠔死亡或個頭小賣不了好價錢,養殖戶損失慘重。之后,經過規范養殖,欽州的大蠔養殖才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環。
5
大蠔堪稱“海底牛奶”
大蠔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據當地水產畜牧獸醫局提供的數據,蠔豉含有蛋白質45%~57%,脂肪5%~10%,肝糖19%~38%,含碘量比牛奶及蛋黃高出200倍,有“海底牛奶”之稱。欽州出產的大蠔體大肉嫩,皮薄味美,以其色澤乳白,肥嫩爽滑著稱。
大蠔同時還可入藥,是傳統滋補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生蠔,治虛損,壯陽,解毒,補男女氣血,令肌膚細嫩,防衰勞。”生蠔主要成分糖原能迅速補充恢復體力,并可以提高肌體免疫力。據資料記載,拿破侖在征戰中喜食牡蠣以保持旺盛的戰斗精力;宋美齡也經常食用牡蠣以保持其容顏美。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牛磺酸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必需品,而在其它生物中極為罕見的這種牛磺酸,在沙井蠔中含量之高為各類水產之冠。
大蠔還有“性平、微寒,能養陰補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醫書上也提醒,它既養陰,又壯陽火,因此,有熱毒在身,患皮膚病或生瘡者,切勿食用,否則病情會惡化。
人們近年還發現蠔肉中含有一種鮑靈成分,對一些瘤細胞株和動物腫瘤有抑制其生長的作用,是一種抗癌的海產品。
用蠔殼燒成的灰,是一種良好的建筑材料,也是農業上改良酸性土壤的好肥料。
6
大蠔肉鮮味美吃法多
欽州人善養蠔,也愛吃蠔,會吃蠔,蠔是當地漁民家中常有的食物。
大蠔味道極鮮美,因為蛋白質高,含鉀,吃多了嘴會發澀。食家提醒,吃過鮮蠔后,最好喝一杯菊花茶,這樣可以消膩。
當地漁民介紹一種吃法:鮮蠔燜豬肉,用文火燜上兩個小時,將大蠔里的汁都熬出來,“這樣燜出來的大蠔,汁濃濃的,肉筋筋的,味道非常鮮還很有嚼頭。”漁民還有一種原汁原味的吃法,就是白灼大蠔,這樣最能吃到大蠔那一股帶著海水味道的原始鮮味。漁民做出白灼大蠔后,吃時以自制的蠔油調味,別有風味。
大蠔的食法頗多,有姜蔥蒸蠔、鐵板結燒蠔、炸蠔、煎蠔、椒鹽蠔、火鍋蠔、湯蠔等。還能制成蠔干,俗稱蠔豉。制成的生曬蠔,用來燜肉最佳。
大蠔還有一種附產品,就是把加工熟蠔過程中所得的蠔湯生產成蠔油。煮蠔時,鮮蠔肉的部分液汁溶解于水,再經過15至16個小時的慢火熬煉,水分不斷蒸發,最后留在鍋里的就是醬褐色、濃郁芳香的原味蠔油了。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